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2017-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胡树勇

《江汉清音》

《鸟倦知还》

《守一不惑》

《博写》

《范》

《心地》

《艺术之韧》

《光影涟漪》

《图说汉水文化》

《风流石泉》

《陕南老照片》

《石泉文学作品选》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胡树勇:我的书(更新中......)

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散文百家”十年精选》《中国优秀摄影家》《中国散文家大词典》《中国摄影家全集》《安康当代文学史》等。散文《得道》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散文奖”。散文集《江汉清音》获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颁发的第三届宝石文学奖提名奖。2011年9月,散文《总统府拾桂》获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散文选刊》杂志社“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一等奖。摄影作品《抢救羚牛》获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电总局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展优秀奖。摄影理论文章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第11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文集。

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宗仁称“他的散文贴近大众,贴近现实,亲切而随和,不唱高调,不虚张声势。有一种真挚情意与心灵颤动之思。他的散文就是他的脚印,就是他真情的流露”。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蓬称“胡树勇的散文很有特色,篇幅无论长短,描写无论对象,皆隐含着诗情,洋溢着画意,所出文字不空泛、不做作,有金石相击之声,无轻佻买弄之嫌”。 

回顾前三十年的散文创作,颇有味道。有时候想,散文创作二十年,自己满意的开创性的、有意义的、艺术价值高的内容有些什么。

第一本散文集《江汉清音》,是一本常规写作的集子,有几年觉得它不够深度,但读者却一致反映好,当时自己还不以为然,现在看来的确耐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它集中了我对人生、对环境、对故土的种种最初的认识,这些思想起步于年轻的时候,但年轻不等于思想“年轻”,也不等同于浅薄。年轻时的观察思考有浓浓的淳朴气息。这些思想就是在现在看也不落后,许多还比较超前,特别是对旅游的看法。

我对生活在陕南这片土地的深度思考有价值。比如对于旅游价值的思考和判断有不少先行了十几年。

“这甜甜的甘蔗汁勾起了我对所居住的那个县城的思念。在离我居住的石泉县城40公里的一个小镇附近,有一处名为燕子洞的溶洞,这溶洞的规模也是相当的可观,据已知的探测,人进去一里多了,仍未走到尽头,可见其洞深莫测。在已知的人们走到过的这处溶洞里,也有无数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且大厅套小厅,大洞含小洞,诸多变化。先前,每值农历端午节,当地山民聚众而至,手持火把,三五一群,进燕子洞探险游玩,惊飞起那成千上万的山洞蝙蝠。20世纪80年代时,地方官员曾组织考查队入洞探测,获取了前人所未发现的许多东西,结果是把燕子洞溶洞景点列为全区重点旅游景点。但十余年过去了,因为地方的偏僻,经济的落后,燕子洞至今仍是藏在山中的闺女,不为外人所识。而瑶琳仙境溶洞也是改革开放才发现的全国40处新景点之一,虽处不甚发达的山地,但开发却迅速,且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

洞比洞,可自豪,人比人,气死人。从自然旅游景点的开发,也可看出贫困山区的落后,所以山里人应该走出去多看外面的世界,方知天地之变化,明白自己之落后,唤起奋进之心理,迈出开发新步伐。”   

(《瑶琳仙境》写于1996年10月,载《安康文学》杂志)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陕南,上游流经陕南的山川,而中、下游处于湖北境内,最后在汉口汇合于长江,汉江是陕南、鄂西北人的母亲河,它养育了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儿女。自古以来,陕南、湖北两地商贾由汉江来往频繁,我的祖辈就曾贩紫阳茶、平利漆,用船载货从汉江漂远至湖北老河口,或者直抵武汉三镇。从文化上看,历史上汉江上游的主导剧种是汉剧,而汉剧源于楚地。无怪乎前几年,陕南和湖北几家报纸的记者曾联合对汉江沿线做过一次专题采访报道,从这条母亲河汲取新的营养。从现实的原因看,解放以来,陕南常常成为关中、陕北之外的一块以遗忘地,或是虽未遗忘,但却成为事实上的被轻视地。

(《夜宿江汉平原》1993年)

对于大多数到陕西旅游的观光人来说,到关中是看古都西安众多的陵墓及出土文物;到陕北是拜谒人文始祖皇帝陵和到革命圣地延安,那么,到陕南能看到什么呢?游人们心里没底。

这是情有可原的事情。陕南尽管是汉水的发源地,是西北入川的必经之地,但陕南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闭塞的、不可知的。随着环境因素、旅游观念的发展变化,陕南的旅游资源优势越来越凸现出来而被境外人所欣赏。

优越的气候条件是陕南旅游的一大资源特色。陕南由于藏在秦岭山脉的南麓,所以它的气候便舍弃了北方气候的干冷,而袭浸了南方气候的温润;在冬季,它的平均气温甚至比江浙的气候还高,而夏季又不十分酷热,是相对适宜的旅游气候。

青山、绿水和民居民俗是陕南旅游资源的又一特点。汉水横穿陕南入湖北。左岸是秦岭山脉,右岸是巴山山系,汉江两岸有汉中平原、月河平原等平川,川道中稻田阡陌,绿树环绕,山水入画,景色颇佳。每至清明时节,莺飞草长,万物更新,更是无处不景,无处不留人。此时品上一杯刚上市的陕南青茶,你的眼中、口中便好似有了一种江南风味,但又绝少现代化的污染。

汉江梯级水库的逐步建成,形成众多的人工湖;并成为陕南青山绿水景致中的重要细胞。汉水上游汉中褒河水库、石泉水库、安康的瀛湖,商州的丹江,以及将要兴建的喜河电站水库,形成了与江南水色同美的人工湖游览风景区。

颇具特色的山地景点开发已经形成了规模,如汉中的南湖风景区、新褒斜道、天台森林公园,安康的香溪洞,岚皋南宫山森林公园,紫阳擂鼓台风景区,商州榨水的溶洞等,都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开发热起来的景点。

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资源是陕南的另一旅游资源。陕南地处秦巴山脉,这里的动植物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已经驰名中外的如朱鹮、金丝猴、大熊猫、羚牛等多种保护类动物,植物如银杏、烘桐、杜仲、天麻、漆树等,可以成为旅游者观览大自然的佳处。

陕南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其实也颇有吸引人的地方。这里出土了李家村文化遗址,是汉王刘邦的受封地,汉张骞的家园,诸葛亮活动过的地方,李自成曾在这里转战,中国工农红军也曾在这里战斗,建立革命根据地……

过去到陕南亦是“蜀道南,难于上青天”,现在陕南有了公路、铁路、飞机,交通、通讯有了很大改变,可适应旅游需求。随着西康铁路及关中至陕南高等级公路的建成,陕南将成为旅游重地和旅游经济增长点,陕南不同凡响的旅游资源将奉献给四海游人,造福于当地百姓。

(《旅游开发说陕南》,载《陕西日报》1997年12月6日)

我站在文峰塔下,见文峰塔顶帽上的砖缝中,居然长出一株不知名的小树,小树有一米多高,叶不繁盛,却很碧绿,满有生机。我惊叹这不该有生命存在的塔顶,竟生长了这一株小树。我想到了自己当前的境地,想这小树当初为树籽被风吹到塔顶,落在砖缝中时,它的命运可谓不济,但它勇敢地接受了命运的挑战,在缝隙扎求生,生根,发芽,成长,终于长成了现在的小树,虽然它的前途不甚光明,但它终究在世上走了一遭,比那些没有在世上生长过的种子强多了。

                                    (《汉阴》)

车过恒口镇后,两岸群山开始挤夹川道,从天边锯齿形的群山中蹦出一些山头,站在了月河的近旁。这道好,月光下的月河川道就有了山的起伏,最近的山头颜色浓黑,而后依次渐渐由浓变淡,参差有别,浓淡有致,山头的前景是波光熠熠、弯弯曲曲的月河,星罗棋布、闪着灯光的村舍,高低不一、成块成片的树林,简直就是一卷上乘的秦巴川道月光山水画!

不过这山水画还在继续朝前画,就象是戏还未演到高潮处。如果车开得慢,时间大约在夜半时刻,车过汉阴县城后,月河月光山水画便添了几笔,这就是淡云开始悄悄地从远处山尖处和山脚处生成,宁静的川道就有了那种没有响声的动感,月河月光山水画也有了变化。此时月亮当顶,月光如昼,大地更趋宁静。

车过石泉池河,上至川道的西部尽头——马岭关。这马岭关有石泉八景之一的马岭朝阳,甚美。马岭关的月光云景也很有趣。过了夜半时分,汉江、池河山川白云生起,飘流不定,停车伫望,如入仙境。忽然,从远处传来火车轰隆隆的响声,不一会儿,一道耀眼的白光从山下的云朵中穿出,火车轰隆隆驶过跨越汉江的大桥,把人从仙境中唤出,月河山水画意境便渐渐离我而去。

(《月河月夜》,载《晚霞报》1999年6月20日)

小城小巧,像一把画有山水画的折扇哗地打开;小城雅致,像老城古典老宅子里一间雅室里圈椅上端坐的小姐;小城古典,老城里的千年老街有古旧的禹王宫和从砖缝里生发出小草的古城门。

每天从小街上走过的人就如同小城下面每天东去的汉江水一样,平常的如同街道上贩菜的小贩。对于太阳每天照耀的小城中的任何美丽以及所有的魅力似乎都熟视无睹,生活在美丽之中的人久而久之也会产生视觉疲劳,极难发现新的美丽。

小城汉江河堤下面,有一溜数百米长的红红颜色的石崖,它们有的在汉江边凸起,像一条汉江边的卧水红色水牛;有的像一道红色的石坡,好比北方的塬上;有的像一把把红色的利剑出鞘,尽管剑把被河堤所压,仍然毫不迟疑的从河堤下面勇猛地伸出,直刺汉江河底,击入江水之腹。

这块红色的石崖地带当地人称之为红石包。每天早上和傍晚,朝霞慢慢扫过红石包之时,或者晚霞缓缓抚摸之后,红石包的色彩饱和度达到了极致,红得让人心里温暖、升腾、向上,红石包由此成为小城人们常去的地方。

秋末冬初,气温渐渐下降,清早,紧贴汉江江面上有一层水蒸气在上下沸腾,像是江水煮开了的蒸汽,其实就是空气温度太低,江水水温较高,冷热温差较大产生的效果。到了中午,太阳当顶,就有那三五成群手提袋子的男人,从河堤伸向汉江的阶梯下到红石包,脱掉衣服,只穿裤头,走到江边,俯下身子,用手把江水一把一把捧起,在胸面、膝盖、大腿上拍打,让身体适应冰凉的江水,而后一个鱼跃跳入江中,向江中游去,开始了今年的冬泳。当他们再转身向岸边游回的时候,红石包成了他们温暖的港湾。

红石包成为小城的一种符号。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有了新的感觉。新的感觉源自外来者的发现。有一天,省城里一座名校的一位名地理学家,被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组请到小城考察,这位专家打眼一见小城河堤下的红色石滩,脱口而出,这就是丹霞石。

原来传说中的新疆的丹霞地貌、广东福建的丹霞山在我的眼皮底下就有一大片。

原来小城的古老街道就建立在这一片美丽的丹霞石之上,美丽的古老的小城就是被这丹霞所托起。

一种古老的魅力原来源于自然的美丽,这是要感谢我们的祖先,还是像一些胆大之人那样说要感谢我们自己?

每一次发现都源于某些人的忠诚,每一个创造都来自于某些人的打破常规,每一个新观点大都源于我们敞开山门吸收于外来智慧之言。

小城东城门坚固墙体上镶嵌的“远瞩金州”石匾那是对于东方州府管辖的一种胸怀,而西城门硬朗城体上镶嵌的“秀挹西江”石匾却是小城人一种优雅舒缓的闲情逸致情怀。

站得高看得远的旷古胸怀,那就是一种海纳百川;坐得住沉得下的务实作派,那就是一种实干兴邦。

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城市的情怀,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城市的取向。

丹霞石上的小城有的已经有了,有的正在张扬,有的还在萌芽。

汉江无潮有涨落,小城人流显历史。承认也罢,不承认随你,小城无语,汉江泛音。

我们生活在这座古老的小城,每天脚踏古老的石板街面,呼吸小城上空无污染的清新空气,品饮用汉江清流沏出的陕青茶。

突发奇想,那位欧洲的据说一辈子没离开过自己居住的小镇的哲人康德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

假如哲人这样想过,那我们就有一种境外的精神联想,我们可以和哲人同行。

与小城同住,与小城同行,与小城同思考,与和小城同样哲理的哲人阅读。

热爱小城。

                  《丹霞托起的小城》

事实也确如此,陕南秦巴山中山民被老子《道德经》以及道教所教化的人和事瓜藤纠缠、千丝万缕,无法缕清。先不盘剥历史的根须,即让我们去梳理一遍陕南民俗及民间文化时,就会惊诧于这里的民俗中有许多与道教的教规活动言语存在多种深刻的联系。

道教人物的在陕南汉水流域的兴盛终于浸淫在老百姓生活的枝枝杈杈中,给这里的人们或多或少留下道学的韵味,代代遗传。

(原载《汉水》杂志2008年第4期、《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

在我心中,真正的丝绸之路发源地应该就在秦巴山区,而源头可能就是这鎏金蚕所在的发现地。

(《鎏金蚕的时空隧道》,收入2006 年 8月《鸟倦知还》散文集,可见丝路之源发源地之说谁最早。)

汉江这样一条黄金水道上,旧日里曾经有过无数航船风光溯流而上,潇洒如奔马一泻千里。

汉江边的旧城池,大多建在极坚实的护城河堤上,临河道的一面,常常建造一溜吊脚楼。这吊脚楼一边建在地上,一头被木撑支撑在江边上,是半节土面房,半节木楼房的建筑。

吊脚楼很宜于女人临窗观景,想象得出的情景是,晴朗天气里,江水碧绿,江面上帆船点点,吊脚楼临江的窗户撑开,几个精心打扮的女子凭窗倚望。此时,江面船上的男人直盯着窗前女子,颇有几份躁动!

  (《汉江青楼》,载《散文百家》2005年)

陕南的饮食很有特色,许多内容已经成为饮食文化,被文人雅士及商贾游客所称道。

(载河南《中部开发报》1994年11月30日;广州《美食导报》1995年314期;《陕西日报》文物旅游专刊1997年10月7日)

在所有随军家属中,团长妻子是最漂亮的。她身材窈窕,五官清秀,那时虽无高跟鞋穿,但走起路来挺胸收腹,步履风度翩翩。那时也没有什么时髦服装,也不能有,否则就会被打入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人物之列。但团长妻子却能在仅有的几种颜色布料中选择处理自己的着装。服装样式虽无大的变化,她却总是穿得很贴身,总能穿出一种女人的风度。原来她自己学过剪裁,对此很有研究。她还是毛衣编织好手。那时,服装无变化,最能做文章的只能是织毛衣。团长妻子会编织上百种不同花色样式的毛衣,穿在身上特别贴身,勾勒出女人的韵味,吸男人注目,引女人观赏。因此,团长妻子差不多同时领导着整个县城妇女衣着打扮的潮流。

她不仅外貌漂亮引人,衣着得体大方,行走风姿绰约,更有一条又长有粗、油黑发亮的辫子。那条辫子编结细腻,尾巴长至臀部,走起路来,象一条长长的鞭子在背上摇曳飞舞,煞是动人。

(《长辫子》,发表于《美文》杂志2005年第二期,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中外文摘》杂志2005年第7期转载。《安康政协》2009年第3期。)

总统府的西花园其实并不宽阔,好像是一些江南私家园林的扩大版,规模远不如北方园林的巨制宏阔,然而却精致、玲珑、秀美。树木有高大年老的银杏,也有柳叶婆娑的柳树。卵石铺就的步道弯弯曲曲,廊桥曲折回环,石舫仿佛真是浮靠在水池边。即使从这园林来说,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的个性鲜明;一个是粗犷,宏大,直率,一个是细腻,灵秀,婉约,而且北方重皇家霸气,南方恋民间温情。从民生的角度比较,我向来喜欢那种视点向下的人物和作品。

好比这所院子里那位革除封建的人物,历经艰辛,百折不挠,终于革除两千年的帝制。也真是曲曲弯弯,非一帆风顺。正因如此,他才因此成为这所建筑中来来往往人物中最值得人们纪念的一位。

(《总统府拾桂》,写于2011年9月,获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散文选刊》杂志社“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一等奖。《美哉天下•中国旅游散文优秀作品集》)

陶渊明在一千多年前为此生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痛定思痛之叹。想当初,我曾经是一名气象观测者,那是一个清寂的职业,远离闹市,远离人群,上班期间经常是孤身一人,痴痴地守候在空无一人的观测室里。事有两极,人多两面,即使在这种让年轻人感觉孤寂无聊的环境,我也找到了生活中的种种乐趣。读书是我这生中永远不变的乐趣,在这种环境当然这样的乐趣得到了毫无阻拦的张扬,我喜欢音乐,喜欢听流行歌曲,那时候,我经常用观测室那台电子管收音机收听来自澳大利亚的中文流行歌曲。这两样事情都做累了时,我就常常去极目远眺南山,眺望南山的烟云。在晴日,我会坐在一个大石块上;雨天,我常撑一把伞伫立在高岗之台,细观南山的烟雨蒙蒙。南山的烟云原本就从山凹里生发出,被山风吹拂后,而从山凹里缓慢飘走,真的是“云无心以出岫”,我找到了陶渊明此句的证据。许多年后,一个我不曾刻意追求的机遇,把我从人迹少至的观测场引入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道家的终极目的是坐化成仙升天,一人得道传真谛,生活在左右的动物也随之升天成仙,享受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但是,那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鸟倦知还,生命的延伸仍然是离开了尘世,到了另外一个更清闲的地方。

鸟倦知还只是心向往的境界,不可能谋得,不可能策划而得,也不可能修炼而得。鸟倦知还是心灵的境界,是心灵聊以自慰的向往。

(《鸟倦知还》,发表于广州《粤海散文》杂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