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扮帝王将相,演文人风骨,他一直有自己的坚持

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 ,因为终有一天他们会上山取代你。上山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 ,因为他风光时你还在山下。 ——陈道明
01
陈道明出生在天津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外语系的毕业生,然后任教于天津医科大学,是一个外语老师。不仅如此,陈道明的父亲还是一名医生。
在这样家庭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陈道明,想过自己会当律师、外交官、医生,却从未想过和“演员”这个职业沾边儿。那个年代,由于旧时的风气使然,总觉得“演戏的”难免给人瞧不起。这种想法在世家更甚。
但是为了逃避上山下乡,陈道明最终无奈之下,还是选择了进入天津人艺,算是正式混入了“演艺圈”。
陈道明的爷爷是一位天津的老中医,在生死弥留之际还在教育陈道明,但凡能学点别的本事,还是别干这个行当了。
那个时候,恐怕连陈道明自己都没想到,这个行当一干,竟然就是大半辈子。当初的无奈之路,如今竟也走得很好。

02
陈道明和妻子杜宪相识的时候,杜宪是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而陈道明当时仍然这是天津人艺一个不知名的小演员。
那一年,陈道明23岁,杜宪24岁。为了不和妻子分居两地,陈道明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研习班。
后来妻子杜宪毕业后被分到中央电视台做《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陈道明也成为了妻子的头号粉丝。只要杜宪出镜,他就守候在电视机前,关心着国家大事。
陈道明的爱情似乎也同他这个人一般,简单却真实。
现在的爱情,我们总喜欢讲究个“看上”来衡量一个人,一份爱情。说这个人有钱,这个人长得帅,这个人有学识,这个人有地位。
陈道明说,当年的他什么都没有。他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杜宪看上他,说明他的太太一点都不功利,只能说是她的伟大。
有一小女,有一贤良之妻,有一个既有矛盾还算美满的家庭,物质上温饱有余,精神上略显不足,因为精神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政治上不懂,经济上不通,做人尽量往真实了做。这是陈道明的爱情和家庭。
相濡以沫,岁月静好。他所求的爱情,不过就是平淡如真这四个字。

03
1984年,电视剧《末代皇帝》开拍,陈道明扮演青年时期的溥仪。此时的陈道明29岁,已经毫无怨言地跑了7年的龙套。
溥仪从三岁登基称帝,到后来成为独立公民。一生中经历过清末、民国、日伪、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
为了了解角色所处的历史背景,陈道明阅读了大量关于清史的资料,甚至专门请了老师,为自己开了个“皇帝专业”,记了几大本笔记。
为了演好从16岁到39岁的溥仪,揣摩当年溥仪的心态。陈道明没事就买票去故宫里溜达,找当年溥仪的感觉,甚至还在故宫里大声地背台词,引起很多游客侧目。
这部电视剧拍摄历经四年之久,最终获得了大众电视金鹰奖和飞天奖,而陈道明也因此别观众所熟知。
我想,比起这些最佳男主角的奖项,《末代皇帝》被大众认为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历史场景、宫廷生活礼俗等还原最为准确的国产历史剧之一。这个评价,才是陈道明更在意的。

04
在接拍《围城》的时候,陈道明已经因为《末代皇帝》中的溥仪一角而走红。但是,当《围城》的导演黄蜀芹找到他的时候,他却一度想辞演方鸿渐。
不是不想,而是不敢。陈道明认真地看过小说,看过剧本。他知道《围城》没有什么具体的故事,靠的是语言的幽默建立起了一种风格。陈道明害怕的是把这么好的作品糟蹋了。
导演却坚持认为陈道明身上的那股酸文人气质,正是她想要的。最后由于种种原因,陈道明决定试试。
为了演好方鸿渐这个角色,陈道明苦练上海普通话,两个月瘦掉了25斤。《围城》播出后,钱钟书特地给陈道明写了一封信,说陈道明让他看见了一个活的方鸿渐。
《围城》大获成功,很多人夸赞陈道明将方鸿渐这个就是角色演得出神入化。陈却不认同“出神入化”,而说是钱老先生的小说写得好,他只是复原了一部分,挺小的一部分。
这种演员的敬畏感和对文化的尊重,似乎在陈道明的身上体现的最多。
当时的陈道明演艺事业顺风顺水,开始有些飘飘然。可是当他三次拜访了钱老先生后,陈道明回忆道:“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人物了,可在这样的文化老人面前,我太自以为是了,挺可怜的。人家才是真正的文化人,我们只是‘饰演’文化的人。

05
冯小刚评价陈道明说:“他是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角色,他有他的坚持。
1994年,冯小刚为自己的电视剧《一地鸡毛》选角,这部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小白领小林,从刚到机关单位时的执拗天真,逐渐被到磨平棱角,最后适应的游刃有余的市井小人物故事。
陈道明喜欢这个人物,希望可以出演。可当时冯小刚却有些犹豫,生怕陈道明低不下头来,拍出来成了皇帝的微服私访。
陈道明为了消除他的顾虑,主动找上门。一瓶二锅头,一个角色,两个人,聊剧本聊到天亮。
那一次,是冯小刚第一次见陈道明喝酒。他了解陈道明,如果不是因为热爱这个角色,他是断然不会沾酒的。
果然在《一地鸡毛》的拍摄中,陈道明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殷勤周到,善解人意,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小职员形象。
可是拍完戏吃散伙饭的时候,陈道明又变成了那个大家所熟知的有些清高有些让人敬而远之的陈道明。
戏里的他不是他,角色才是他。戏外的他是他,他不是角色。

06
从《康熙王朝》中的康熙一角开始,陈道明这个好演员彻底深入人心,迷倒了一众老小。
陈道明说,他只是把自己心目中的康熙演出来了。没有人知道那个时代,康熙长什么样子?是怎么说话的?他能做的就是把对康熙的理解尽心尽力表现出来。
电视剧不是历史研究,而是文艺作品。肯定会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他不希望争论的结果是把自己变成标准,演戏是没有标准的,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
有记者采访陈道明关于《康熙王朝》的看法,陈道明看了记者的稿子后,要求加上这样一句话:“希望这部戏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要成为流言恶意传播背后的种子”。
在他心中,始终把戏剧和现实分得很清楚。他尽心去演好剧本,看重文化传播,却也担忧文艺最终变成恶俗。

07
不论是冷酸的方鸿渐,雍容的八贤王,还是懦弱如陈一平,睿智如康熙帝。陈道明身上总有一种对角色近乎苛刻追求的坚持。
在拍摄《楚汉传奇》时,据说刘邦这个角色,陈道明准备了七年才敢尝试。
而且,陈道明拍戏有两个怪癖。第一是不脱戏服,从《康熙王朝》到《楚汉传奇》无一不是如此。第二个是爱站着。
他觉得从进入剧组那一刻起,你就是角色。只有身穿戏服,道具不离手,才会有“贴神”的感觉,从而更加契合角色。
在拍摄现场,演员都有专属的椅子,可是陈道明在片场常常一站就是一天。甚至在排练话剧《喜剧的忧伤》的时候,排了七个小时,他没有坐过。
这些别人眼中的怪癖,恰恰是陈道明眼中演员的职业性。演员不都是光环和掌声,追捧和鲜花,演员这个职业也需要付出代价。
也许,相较于演艺圈的浮躁虚华,陈道明有些显得格格不入。而这些在他眼中,确是一个好演员应该有的坚持。

08
陈道明对这个圈子似乎总有自己的一份锐利,一份洞察,甚至是一份坚守。
一次发布会上,当主持人问他“和如此优秀的对手(巩俐)飙戏,有没有觉得特别过瘾?”
陈道明却反问她:“什么是飙戏?”“‘飙’是指竞争吧?有‘飙车’没听过‘飙戏’,是比谁演得好吗?我们没有‘飙戏’,就是合作。你要是问俩人合作得默契不默契?我们觉得很默契。”
面对上百家媒体,他直言不讳:“那些乱七八糟的电影有票房,主要是靠了你们。你天天在流通领域吹捧这些东西。千万不要小看娱乐媒体的能量,你每天写一篇无意义的文章,365天就有365篇无意义的文章,就可以扭转一年的文化共识。”
更甚至,他敢大胆指出当今圈子里的怪象乱象,他说:“戏子太易蜕变,戏子之所以被人看不起,就因为这是一种机会主义的职业。当他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便低眉垂眼,四处求人,一旦红了,立刻不知天高地厚。张狂、轻浮是中国演艺界的一大恶习,一种非常幼稚小儿科的思想水准。”
他看不惯,却心痛更甚。他骨子里还是个文人,带着批判的目光看待这个功利的圈子,却从心底里比谁都希望它好。
09
在《传承者》节目录制的时候,有一个高台花鼓表演,当青年演员评价该表演形式过于单一,表演者感觉不到各有什么特色的时候。
陈道明对评委说,你们有很高的知识,但是对于一些传统文化,连常识都没有,没看过就否定了它的存在。
陈道明曾经有七年的时间,在台上一句台词也没有。但是这个行业的戾气,他从未有过。
他懂得对于从乡村走上舞台的这些人有多么不容易,他知道这个节目能够做到如此的整齐统一需要练多少遍。他尊重每一个人的努力。
他说每一张脸怎么会是一样的呢?是你没看见每一张脸的样子。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主角,大部分人可能一辈子要甘于寂寞,甘于平庸,但是不要着急,凡事都应该有个过程。
陈道明的慢与静,与圈子里急与利,正好相反。也正因此而让自己的演技得到了沉淀。一个好的角色,是琢磨出来的。
这一路,他从容淡定走来,虽历经岁月磨炼,却仍是那个他,初心不改。
10
有人传言,说季羡林曾说过陈道明饱读诗书,可以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陈道明听了笑称他不知道季老这句话出自何处,倘若季老先生真的这样讲,那他真是诚惶诚恐。
他说:“我教书的话,只能是误人子弟。在一个行业里小有成就的话,未必能在其他行业里有所成就。我不能因为是一名小有成就的演员、一位公众人物,就敢站在神圣的讲台上,过去讲‘干什么吆喝什么’、‘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话绝非寻常,在我看来正是大实话”。
2011年,陈道明首次尝试出演话剧《喜剧的忧伤》,而且是零片酬。首演结束的时候,他在舞台上谢幕时单膝跪地。
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带着贵族气息冷傲的陈道明,而是用这样郑重的仪式来感谢这个舞台给予他的一切,感恩这个舞台一步步让陈道明变成了今天的陈道明。
在电影《归来》中,陈道明解读这是一个愈合的故事,愈合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斑斑伤痕。从小处讲,是纪念他的父亲,从大处讲,是致敬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
这份对文化的尊重与敬意,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最重。他懂得感恩,更知道节制。他从不以大者自居,只求无愧于心做到极致。
别人眼里,他可以称得上老师,称得上艺术家,他却谦逊如初,做一个好演员,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足够了。别的,他无法改变,却也绝不妥协。

11
刘嘉玲评价陈道明说:“陈道明是一个非常博学多才的才子,他琴棋书画样样皆能,讲话非常有质感,非常幽默,跟他讲话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
蒋雯丽在合作《中国式离婚》时,说“陈道明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孩子气,他的孩子气,表现在他从不在意一般人在意的东西,也从来不随波逐流。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是非常可贵的。人们觉得他清高什么的,但合作起来挺好的。”
陈道明最不喜欢“城府”这个词,赤子之心是最难保持的。陈道明的思维方式很简单,甚至与“城府”相近的“成熟”他也不喜欢。
他说,他想做个满腹经纶却不炫耀的平凡人。
他说,每个演员都是极其平凡的人,是他的职业让他看起来不像个凡人。如果他真的不当自己是个凡人,那么他就是个庸人了。
帝王将相也好,文人风骨也罢,俗世小人也算,陈道明一直活得很清醒。戏中的他可以“不疯魔,不成活”,戏外的他也一样可以清净使然,嫣然自乐。
当我们无力改变世界的时候,起码要做到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当一切变得越来越快,当心变得越来越焦虑,似乎有这样一个人,在坚持着他的慢热,他的宁静,他的品性。
当我们欣赏陈道明的时候,当我们说陈道明身上有一种文人气质的时候,也许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他这么多年没有变过的一种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