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命最艰难的时刻
上篇讲到曾国藩上奏咸丰皇帝,掏心掏肝,言辞犀利,希望他改正缺点。
曾国藩真的太天真了,咸丰皇帝实际上是一个特别自卑、脆弱敏感,智力平庸的人,接到奏折后,咸丰大发雷霆,欲治罪于曾国藩,后经大臣苦言相劝才平息。
对于曾国藩,咸丰皇帝一开始很有好感的,而且打算重用,可没想到,上了这道奏折,此后咸丰皇帝对曾国藩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经过这件事,曾国藩明白了,这个皇帝自尊心太强,缺乏自知之明,自我反省能力太差,通过苦口直谏使皇帝猛然惊醒、洗心革面是不可能的。这件事让曾国藩遭受很大打击,从此后他还是不断上建议改革的奏折,不再有类似的戆直之言了。
曾国藩不识时务得罪了咸丰皇帝的同时,也把同事们给得罪了。
首先他得罪了两位大人物,一位是琦善,一度位极人臣,在朝廷中根深蒂固,因被人参奏他在陕甘总督任内“妄加诛戮”,被革职交由刑部审讯,因琦善人缘极好,会审人员力图为他开罪。但是曾国藩挺身而出,拍案而起,摄于曾国藩的刚正不阿,琦善被革职,凄惨的离开北京,发往吉林。
第二个被曾国藩得罪的是大学士赛尚阿,他也是朝中重臣,一度当过首席军机大臣。
太平军在广西揭竿起义,咸丰帝派赛尚阿南下督师。结果他胡乱指挥,贻误军机,一败涂地。咸丰帝将赛尚阿交刑部议处。同样,大部分人想当老好人,放过他一马,只有曾国藩坚持认为,带兵打仗的错误,非同寻常,军务关系重大,直接关系国家安危,不严肃处理,以后谁还好好带兵,那国家不得亡吗?所以一定要坚持原则。
会议结束后,赛商阿被革职。
本来,曾国藩这个人特别爱交际,在北京有很多朋友,他又热心肠,爱帮助别人,所以在京官中人缘是非常好的。
然而,这两次挑战“大名大位者”,让他的人际关系网出现巨大的破洞,因为琦善门生故旧遍天下,赛尚阿更是人脉广阔,曾国藩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成为官场上的异类。案子审完后,很多人都与他拉开距离,甚至不再往来。
曾国藩这才发现,自己坚持原则,带来这样的后果。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
曾国藩在京被同僚疏远,被“笑话”,被非议,这使他非常痛苦,越来越想念自己的家乡,国事颓唐,他百计奋斗,却丝毫无补,不免又一次萌生了退志,想回老家。
但是人遇到一个很现实是问题:没钱,拿不出回家的路费。
为什么在大清王朝做到了“副部长”,却连回家的钱都没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