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好好学习》
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再读这本书,应该每年至少会翻开两次校准学习频率,比如:17年的第一次阅读后最喜欢的是黄金圈理论,愉快的用到工作的ppt汇报中,从构思到汇报,逻辑清晰。18年复读的时候,我开始尝试用它来搭建自己的阅读体系,把自己擅长和空白的区域一览无余。19年,开始串联阅读之后的思维提升,用书中的方法完成了复盘 ......
如今2022,再读,查漏补缺。 看看有何惊喜。再读笔记,不概括整书内容,我们只聊学习的底层逻辑,一种以慢为快的个人知识体系建立法。
花不脱作为序表达了极少数启动人们去做、去行动的知识,不达到临界值,也无法引爆小宇宙。高度赞扬了作者在知识体系知晓的同时还有很强的践行。
而为什么出书?3次参加同一课程,追了9节课的粉丝,被每节课迭代内容而圈粉,邀请他出书,而这个人就是原央视记者组组长徐金琪。
作者应为再2008年自己迫切的需要提升自我认知,于是开始做知识管理。在完成了三个月反思日记后,有点坚持不下去,于是在《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在完成自己13项准则的过程中,完成一项,才进行下一项。
这本打磨了1000+天的书籍,是作者成甲老师的呕心之作,是知识管理课程的升级版。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
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数据管理维度(归类、在哪找书单)、信息管理维度(强化其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底层规律维度(在宏观的知识里,找出一条线,然后服务无形于服务新的有型)。
1、知识的临界点,当下新的情况是什么?
看得出来,作者对芒格的“普世智慧”十分认可,而且实践之后的认可。以往的输入和消化,化作现在的生长和创造过程,让知识自己生长,并把它用到生活中去。
“是什么曾经拯救了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地拯救这个世界。”成甲老师用的是学习知识体系的底层逻辑,我选择的是阅读体系的建立,帮助大家践行人人做自己的阅读顾问。
知识是什么呢?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有行动有结果。在知识与知识不一样的情况下,什么是临界点的概念?它套用了核物理中的一个名词--临界质量。需要产生爆炸需要的裂变材料质量达到这一临界值,才能产生惊人的核爆炸。储存临界知识就尤为重要了。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又没有一种可能,有人在阅读里放弃思考而逃避蜗居呢?
知识改变命运的背后,不是数量、获取速度的维度,而是认知的深度。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认知深度,改变行为模式。
Y型文案的不华丽,描绘用户心中的情境就是天然的10w+;洞察而言之有物。花80%时间读20%的知识上。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读书方法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记忆宫殿的原理也是构建一个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在熟悉的场景中。就好比织毛衣,一针一线的走起都是对前面交融。所以明白这一点,读书可以安心的慢下来,慢下来思考慢下来启发,慢下来交织过往的经验。温故知新。
不求数量,也不求读完。需要解决问题,就去看作者的解决思路,原理。如此比读完10本书还要深入。
我们相信什么。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也深深影响着学习效能,阅读思维。
积极考虑新观点有价值的地方,是绿灯思维。“结硬寨、打呆仗”的打通知识阻塞,对待知识点。
2、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3个技巧教你如何持续提升?
底层逻辑: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技能:记录(思考和背后看不见的关系)、定期回顾、付费购买
反思日志的内容:让自己安静,向内求。在每天快结束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回顾一天:今天,有什么事情,让我开心?为什么?今天有什么事情没有处理好?为什么?假如我没有这么做会怎样?我还能有其他的做法吗?
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记录的过程,需要调动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大集合,是调用自己所有知识去重新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回顾是使人反思价值增倍的过程。
3、天赋与学习临界点知识的关系?
找出最重要的原理知识,他的原始出处,尝试用更加基础的原理解释这个知识(第一原理性),没有解释的时候,假设再验证。
优势是哪些让你自己感觉到很强大的事。而临界知识需要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建立心理表征),大量持续练习。看得见的设计是功能设计和用户体验(认知),看不见的设计是运营和赢利点的设计(预见性)。
4、出发临界点:坚持写好质量的文章+执行次数
5、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黄金圈理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复利模型、冗余备份
6、延伸书单:《穷查理宝典》、《论持久战》、《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等
再次温故此书,收获关键词:本质、知识临界点、新视角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