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相聚拾梦园精华国学

古代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趣谈

2019-04-30  本文已影响176人  杨金社

只要是读书人,都知道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在许多书上,或者资料中,就被称为科举制度。

关于科举制度,有许多说法,我就我看到的一些资料,和我自己的一些理解,简单谈谈这个制度的一些趣事。

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废止。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最早起源于汉代,经过隋唐逐渐完善,在唐代的武则天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对其又有了一些改进,应该是更加完善和齐备。

科举制度,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废止,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这一考试形式,都应该划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了。

关于科举考试的考场。

那年,去桂林旅游,曾经到一科举考试的考场参观,看了之后,很是让人诧异。

明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每个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都是单间,这个单间,又叫做号房。每个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一米等于三尺,你换算一下,看看这个单间是什么样子,其实,就是一个笼子,为的是防止考生作弊。

考生在进入单间前,要被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只蜡烛。考生进去后,号门马上被关闭并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

到了晚上,考生就在号房里休息,以准备第二天的考试。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大家想一想,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在一盏孤灯的陪伴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用坚强的毅力和意志,能写出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属不易,是不是值得我们当代的人学习和效仿呢?

关于连中三元的意思。

在明朝,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第一级考试,叫院试,参加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考试的范围是州县,考试合格者,称为秀才。

第二级的考试,叫乡试,三年一次,属于省一级的考试,由省出题,还有名额限制。在乡试考试的合格者,成为举人。想必“范进中举”的故事,你一定很熟悉,范进同志就是中了举人之后,才疯的,因为,考试太不容易呗。

在乡试中,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做解元,这是三元中的第一元。

第三级考试,称为会试,这是全国性的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人才能参加,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举行,每年只录取三百人,可见其难度。

获得会试考试第一名的人,叫做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最高级的考试,叫殿试。考试方式是由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也是三年一次。

皇帝及大臣们,根据考生的表现,划分为三个档次,即三甲:一甲,三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在殿试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也就是状元,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所谓连中三元,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这三个称号为一身的人,牛逼吧,这也是真正的学霸啊!

据资料显示,自隋唐开始科举考试,到清朝科举考试废止的这一千多年里,中国历史上,只有13人获得了“连中三元”这个光荣称号,分别是唐朝2人,宋朝6人,金朝1人,元朝1人,明朝2人,清朝2人。古代的这些文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和学习的。

连中三元,是古代每个读书人都朝思暮想的最高荣誉,是受万人敬仰的最高褒奖。其实,我们现在的读书人,不是也有这个梦想吗,你说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