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日本“鲁迅”的经典著作,道尽人心叵测!

2021-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等一个奇迹

日语中有个词叫“先生”,发音为“せんせい”,一些日语爱好者以类似发音的“森森”或者“33”来代指“先生”这个词。“先生”这个词,正如其汉字的寓意那样,有着德高望重的意思。

在夏目漱石的《心》这本书中,贯彻全书的主人公就被称为“先生”,其中译本里面也译为汉字“先生”。那么在书中第一视角的“我”眼里,知识渊博的先生是否就是德高望重的真君子呢?

有这样一个人,他能够去爱别人,不由自主地想去爱别人,但又不能张开双臂去拥抱投入自己怀里的人——这个人就是先生。

“我”在读大学期间,偶然结识了一位知识渊博的“先生”,他像一位导师,一位父亲一样,能安静地倾听,也能适时地给出谆谆告诫。

这位先生时常会说一些耐人寻味的话,作为人生经验想要传递给“我”,然而,却总是有些遮遮掩掩,不把人生经验讲透,仿佛害怕别人窥探到他的秘密。正因他这样的“人生经验”,“我”对他的人生充满了好奇。

上部用先生和“我”之间的一些平常的互动来塑造了一个“神秘”的先生。先生每个月都会去墓园看望一位故人,却从不愿谈及此事;先生从来不工作,却衣食无忧;先生明明可以用智慧奉献社会,却消极避世……先生说:

世上不可能有这种用模子铸出来的坏人呀。平时大家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人。可是,一到关键时候就会突然变成坏人,这点才是最可怕的。

一开始,“我”并不明白他何出此言,读者脑中想必也是个大大的问号。

夏目漱石在《心》的下部交代了,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先生说出这样的话。

被自己亲叔叔欺骗的先生,从此不再相信任何人。受到伤害的先生,在他要去温暖自己的友人K(书里就是用“K”指代)时,他的“不信任”最终却害死了K。

先生不知道的是,在他受过伤害后,他已经变成了一只刺猬,妄想、偏执、多疑、妒忌,这都是他身上的刺。

曾经受过的伤害让他从一个“受害者”,慢慢变成了一个“加害者”。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利益面前,没有绝对的好人。

我曾经也有过讨厌的人,或许至今仍然不想靠近,因为我恨他们那种高傲的卑劣眼神。

读了《心》之后,我突然想起不久前有人也用“高傲”来形容我,原来我也成了自己最恨的那种人。

“我”是《心》这本书里,知道先生那些事情的唯一知情者。与“妻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妻子却不知情的事情,先生用一封长信全部告诉了“我”。

我过去的经历,无论善恶,我都愿意提供给别人参考。但请你记住,我的妻子是唯一的例外。我不想让她知道任何事情。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想让她对我的过去尽量保留洁白无瑕的记忆。

先生在K死后的几十年里,用一切行为传达给身边的人“我不值得你靠近”这样的信息,并最终因为不堪心理的重负也重蹈了K的覆辙。

那么,假如先生把这种负罪感告诉妻子,而不是隐瞒着,结局会不会改变呢?

也许还是不会,就像明治时代不可避免地会终结一样,先生在和“心魔”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即便是他把心爱的妻子也拉进这场败局已定的斗争中,也不过是多了一位“冤死鬼”。

结束语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大文豪,他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大致可比肩鲁迅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更巧的是,夏目漱石也正是鲁迅最喜爱的两位日本作家之一,鲁迅对夏目漱石的评价极其高。

几年前,因为懂一些日语,我曾读过夏目漱石的日文原著《こころ》,也就是这本《心》,但当时只读了上、中两部分,对于最终揭晓谜底的下部却没有读。

幸运的是,这次又读到了这本中文版的《心》,总算是弥补了缺憾。

在《心》的这本书最后,还附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吕慧君老师的导读,结合明治时代大背景,将“先生”的“心”解剖开来,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血淋淋的样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