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我所不知道的徐汇
小时候,我以为“徐汇”等同于“徐家汇”,要么是那个商场密集的繁华所在,要么是那个美丽神圣的天主教堂。偶然与巧合之间,我租了徐汇的房子,住了一年才发现其实不全是这样。
租住的地方在10号线的书香市图与1号线的酒香衡山路之间。
它们之间竟然夹着每天拉条幅摆马桶盼拆迁的老房子,夹着每夜开到三四点的撸串儿小摊儿,夹着清晨老外也排队要买买买的葱油饼铺。
在徐汇生活的第一个月,我就因为经常在附近压马路而见识了上面我说的一切。
也是在徐汇生活的第一个月,我从市图里随手借了张怡微的《你所不知道的夜晚》。
于是又是一个失眠的夜晚——其实也不算失眠,而是好读的小说读了开头哪怕困成狗也要读完。
记得初高中的时候,当大家伙儿都在被华丽郭敬明或犀利韩寒荼毒得不行不行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大概是最世书系的落落了,但是并没有从她那里得到些什么上海味道的东西。
再长大点,从萌芽书系中认识了张怡微,印象中好像还在她的空间还是贴吧之类的地方收到过她的回复,因为当时她也只是个粉丝不多、没出过书的小小影评人,但是依然没有嗅出什么上海味道。
直到读到这本小说,别的不说,读完之后的周末就安排自己到属于小说中茉莉与玫瑰的田林压马路,到桂林公园闻桂花。
一边闻一边想象,那个时候,这个地方,觉得不认识,并且再也没有机会认识了。
这位80后写的这个叫田林的地方,离市中心不远,却又被视作郊区,但配套设施又很完善。哪怕是在小说中的5、60年代,姐妹俩从常州到塘湾再到田林,虽然彼时她们觉得不是上海,但是现在看来无非是到达上海的B面罢了。
——A面大概属于张爱玲笔下。
而从小说中跳出来看现在的上海,A、B面好像都在越来越扩大。
她在尽力保留些什么,却仍然放弃了不少;她没有忘记本来自己想要什么,却依然容忍了太多。
看不见大自鸣钟我觉得遗憾,却也觉得万幸的万幸是张怡微帮我重塑了他的形象。在读完附篇《大自鸣钟之味》之后,我脑中的他,竟然与后来我搜索到的他八九不离十。
所以特别感谢张怡微,愿意把上海不那么美好却那么真实的一面写出来,发表出来,给人看到一个陌生的上海。——如果说美好的定义是繁华与现代化的话。
也特别感谢徐汇,曾经走在建国西路上的时候,耳机里两首歌切换的空档,几个歪果仁骑着老28疾驰着,却不小心听到他们盯着路边院墙由衷赞叹道:beauti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