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时代的枣庄

这个红火的枣庄传统节日,竟起源于一个因离婚而家道败落的男人

2018-02-14  本文已影响13人  枣庄档案

腊月二十三日或腊月二十四为祭灶日,民间也叫“过小年”。主要是祭祀灶王爷,为灶君送行,故也称“送灶”“辞灶”。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灶神,古灶祀之神。古人对“灶”是非常重视的。汉代高绣注:“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死后托祀於灶神。”过去,民间以腊月二十四为灶神上天之日,枣庄地区也有以腊月二十三日为灶神上天之日的。

民间常有官祭三、民祭四的说法,即官家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民间二十四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晚上,用秫秸芯扎马、供灶王爷骑马上天。届时备有香烛、果供、糖盘,揭神码,抹灶糖,裹草马焚于灶前,并祷告灶君爷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祈祷灶神要上天陈说人间善事,不要说民间的坏话。

人们将灶神尊为“一家之主”,过春节时同敬天帝一样摆供烧香。为此,灶神码两边的对联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句。这虽然有传统的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广大人民避恶扬善的心态。

民间还有传说:灶王爷原名张万昌,因喜新厌旧,结识了王海棠后,休了前妻郭丁香。后张万昌与王海棠吃喝玩乐,将家产败落殆尽。这时,海棠离他而去,他只好外出乞讨为生。再后来要饭要到前妻郭丁香重嫁的家中,郭丁香与后夫不计前嫌,端饭施舍他,被张万昌识出真相,羞愧难当,撞死在锅门前。上神念他知错,封他为灶王。至今,民间还有“休了前妻没饭吃”的俗语。

民间灶神插画(作者@BEIIIIIIN)

民间还认为,过了腊月二十三,直至春节,天天大吉。因此,辞灶后,诸神上天,百无禁忌。

枣庄地区还有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扫屋的习俗。在这一天,将房内、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刷新墙、洗衣服,名曰“扫尘”。使家庭有个清洁的环境,人也有一个好的面貌和心情。

从祭灶这天起,人们开始赶年集,办年货,准备过年。从孩童们的爆竹声中,就会感觉到“年味”,预示新的一年就要到来。

祭灶诗词十首

《献寿》

宋·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二十四日》

宋·文天祥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

《祭灶诗》

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纵笔三首 其三》

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送灶》

清·查元鼎

酬君海外佑行厨,持惯长斋合笑吾。

晨夕餐从辛苦得,盆瓶礼不古今殊。

鞠躬此日朝天阙,屈指明年返帝都。

但祝东南兵燹静,安排茶灶泛西湖。

《木兰花慢 送灶》

清·杜文澜

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

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

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笑因热何人,踞觚凭我,媚奥奚为。

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

《换巢鸾凤 乙巳送灶》

清末民初·王闿运

烹得黄羊。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

五穷辞去去东洋。依然那时、镫光烛光。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

惆怅。休更想。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谁思量。紫姑神、如愿酬饷。

《庚子送灶即事》 

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祝福大家过个欢乐团圆的小年!


本文主要来自苑继平主编《枣庄民俗》(青岛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及合作事宜请通过后台留言或电话、邮件等方式联系枣庄市档案局(馆)。

联系我们

拨打电话 0632-3315774 或发送邮件至zzdajglk@126.com

推荐给朋友微信公众号:枣庄档案 或扫描(长按)二维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