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还是失去
1
从吴军《态度》中,看到了另外一个全然不同的看待拒绝的角度。
他说,美好的爱情,是让一个人获得了全世界,而不是失去了全世界。
那么,当有人说,为了你,我愿意放弃全世界,牺牲我自己的一切,那么,不是这个人不可信,就是他的全世界太小。
2
我曾经不是很反对孩子玩游戏。
起因于我有一次近距离的观看他玩吃鸡游戏,他碰到了一个态度粗暴并且说话带有歧视性的态度。
如果有人这么和我说话,我一定会火冒三丈,即使我在旁边听到,我也有些怒气升高的迹象了。
但孩子并没有太当回事,只是把他静音屏蔽,然后继续这场未完成的战役。
当我问他,有什么感觉的时候,他说这样的人太多了,已经习惯了,只要静音屏蔽就好,不影响什么。
当时我感觉,在多人游戏中,孩子由于很早就能接触一些复杂的人,可以初步具备处理一些复杂问题的态度。
3
我错了。
小小的感受根本抵不过现实的冲击。
游戏给一个孩子带来的一定某种程度的上瘾。
在这个过程中,无节制的快感让孩子和父母都失去了非常多的正常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在游戏这个庞然大物面前,一切的注意力都会被吸走。
因为它,孩子会失去全世界,这种爱,就是一种有害的爱。
所以,前几天,我把ipad放到了办公室。
4
我曾在万维刚的专栏里看到tradeoff这个词,大意是说任何事都有代价,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
我秉承着这样的态度,在面对一切的问题,从来都是想着如何进行利益的交换。
但也正是因为随时向着代价的存在,反而忽视了成本收益的一面。
这种角度上的聚焦,让我很多时候都把事情想得过于负面。
所以更多的形成了成本思维、僵局思维等一系列的应急思维。
反而忽视了正向结果带来的激励。
这样导致的是,准备的时间过长,行动的实际一再延误,在心理上训练出了完美主义倾向。
习惯于或者说乐于打补丁,而不是重新建立一套体系。
行动力的低下,最直接的结果是,成就时间不够多。
本年度快要到头了,和2017年相比,又一次思想改变的比行为改变的多,又一次自己给自己打个潜力升值的分。
我真的确定这不是一种自我欺骗么?
5
获得和回报,才是行动的最终体现。
失去和代价,不是。
过生日的时候,最大的感受,绝对不应该是为了生日party花费了多少钱;
学习的时候,最大的感受,也绝对不应该是自己有多努力。
结果,成果,效果,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之前所付出的一切。
6
换个角度,从获得角度去思考问题。
至于成本和代价的事,让助理去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