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学习之十

2023-09-09  本文已影响0人  坐看云起时wjh

子曰:“道之以政,齐[1]之以刑,民免[2]而无耻[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

【注释】

[1]齐:整齐、约束。

[2]免:避免、躲避。

[3]耻:羞耻之心。

[4]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明·张居正:“日用云为,都有个仪则。使贤者不得以太过,不肖者不得以不及,而皆协于一焉。”

宋·朱熹:“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虽然免受刑法,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整顿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使人心归正。”

【解读】

单纯地依法治国,百姓可能惧怕受刑罚而不去犯罪,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犯罪可耻。并且凡事以法为定论,有些情况下难免缺少人情味。最合理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法德兼行,用道德教化百姓的同时又用法律威慑他们,让他们从内心里明白犯罪是可耻的,从而具备廉耻之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宋·程颢、程颐:“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知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逾矩,则不勉而中矣。”

宋·朱熹:“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社会;四十岁能掌握各种知识;五十岁懂得了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对各种言论融会贯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越出礼的准则。”

【解读】

孔子将自己的一生作了一个简单的概括,不论周游四方去讲学还是出仕为官,他都以学为重,并且做到了善始善终。学习做人的根本在于修身养性,而德义的养成在于勤奋苦学。岁月向前推移,我们所需要的学问也不断地更新。而学问的真谛就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深切体悟。学贵在持久,人生的大学问也是在循序渐进中求得的。伟大出自平凡,把对生活的体悟积累起来,从而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哲学思想,总有一天你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御[3],子告之曰:“孟孙[4]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求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御:驾驭马车。

[4]孟孙:指孟懿子。

宋·朱熹:“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是时三家僭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

明·张居正:“人子事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随其尊卑上下,各有一定的礼节。如父母在生之时,凡朝夕定省,左右奉养,都依着这礼。”

【译文】

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解读】

孔子很重视“孝道”,在他看来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从政的根本。孝道包含孝顺和孝敬两层意思,而孝顺就是说要顺从父母。作为孝子,首先就不该违背父母合理的意愿。如今社会,很多人父母健在的时候没有尽心尽力去尽孝道,父母去世的时候就大办丧事以此显示自己的孝顺。这并不是真正的孝顺,也违背了丧葬的礼节。孔子所谓的“礼”是既要恭敬虔诚,又不铺张浪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