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于心,收获于己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抱着想要提高认知,慢慢地拥有一个豁朗的世界的目的,我决定选一本最能解决问题,也最能看清楚事物的思辨书:《明智行动的艺术》
书里共有52个认知陷阱,如若不清醒思考,很有可能掉进思维的误区,做出错误的判断,经过10天的打卡总结,我大致将整本书列了8个点,内心只想让你迅速get到书里的框架,压缩精华版让你看到作者真正的想法和我学习过的感悟,接下来请享受知识的盛宴。
简书001.打破“平均”问到井底
平均的好:生活和事业的平衡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达到的一种状态,在这个问题上,也可以利用到平均心态,让我们的生活整体看起来非常的幸福,充满着希望。
“行走的路上,别忘记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工作可以做到顺利,不妨回头看一下守护在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问问他们的需要。
吃过生活的苦,你才会理解为什么家庭总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在职场上多么叱咤风云,总归是要回归到小家,去好好经营这么一段来之不易,珍贵的关系。
敲黑板:平均掩盖了谁?“整体看起来不错”这句话你是不是经常会听到?不过要提醒你一下:千万别忽略突兀的数据。很多时候,我们看的的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简单,在投资人,记者和群众能看到的方面,一些人用“拆东墙补西墙”“移花接木”的方法很容易就将原本的数据摇身一变显得很值得称道。比如:把业绩好的销售员分派到不那么出众的销售店内,让整体看起来不那么差,这就是忽略极端值,为了得到整体水平的例子。
简书002.意志力耗尽?三个小妙招帮你找回
当你想要用意志力做成一件事的时候,最好就一门心思只做这件事。
做决定这件事会让人疲惫,在参加猫营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想做,但到最后,竟然没有一件事坚持做下来的,纠结悔恨的念头始终无法消除,渐渐地,读的书多起来,在猫营的日子长了之后,我学会给生活做减法,抱着:我不是万能的,先完成再完美的心态践行。
收获却是我难以想象的:22天行动打卡,百天剽悍江湖前行,10天精读训练,如今,读书再也不是一种需要意志力来维持做到的事情了,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小妙招与你分享。
a.缩减目标,降低期望,当断则断
你要去学会“低头”,人只有朝着少量的目标前进的时候,才会有劲头,那些凡事都参与,又做不精的人,其实有可能是心理上出现了小问题(别害怕,这个问题人人都有,你的只是比较明显还影响到生活罢了)就是缺乏安全感,在一件事上面无法得到愉悦感,迫切用更多的东西填充自己,但这几个东西并不能兼容,反而压得你无法呼吸,面临更迷茫的状态。
b.利用一带一路效应
我们总是说锻炼可以培养意志力,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其实很容易解释,我想你也已经想到了,因为在一件事上积攒的意志力会帮助你在其他工作上发挥效用。在跑步两周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每天的活力比以前好多了,精神也很充沛,在读书学习时烦躁和厌恶的小脾气也渐渐消退,很长时间渴望的意志力终于回归了。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在做设计,编程,写作等工作没有办法集中,越来越没有劲头的时候,不妨用其他方法重拾注意力,回头再看,你的坚持时长已经悄悄增加了。
c.习惯就好
每天刷牙需要耗费你的精力吗?吃饭还要有人监督才能咽下去吗?到点睡觉不需要拿小皮鞭抽才能闭上眼睛吧?
看看,这些都不用消耗意志力,你又经常在做,还不厌其烦,原因当然只有一个:习惯的养成。当读书成为了习惯,地铁里也阻挡不了我翻页思考;当跑步成了习惯,不用惩罚奖励九点我就会乖乖的出现在操场上;当写作成了习惯,即使没什么话可讲,我也要碎碎念一下,感恩一些小伙伴的存在。
总之:让目标缩小,一个目标带动另一个目标的实现,最终让习惯接手,相信你的生活会更高效,这不就是我们的初衷嘛?对了,作者还告诉我们如果你累了,不妨含个糖,会让你精神感到饱饱的,更有力气干活。
003.最怕直觉掌控一切
a.直觉VS理性
为什么我们习惯用直觉判断事物?面对突发事件也总是第一反应去吐槽,不去想缘由?
因为我们的大脑也会偷懒呀,它是能不动脑就不动脑,要是你经常性的不去把它拉出来溜溜,真的有一天会生锈(好吧,和你开个玩笑)
直觉也可以说感性是先天性的情绪,而理性是负责认知与策略性的注意分配,需要当事人不断去积累训练,减少因第一反应而做出来的误判。
所以批判性思维这个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词,真正的含义就是让我们多思考,透过现象观察本质,别被情绪牵制,做一个理智和通透的人。直觉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方向,理智却能够带领我们走到终点。
b.你认为的“好”是不是假象?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第一印象”“凸显效应”读着这些晦涩难懂的词,我的脑细胞数量目前已经呈下降趋势,但其实这些术语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别那么相信你的第一反应,一切需要用理性和时间证明。
004.当用钱也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件事只要有制度和奖励机制,都会事半功倍,那么我们来看一下钱的两面性吧。
a.激励使人奋为行
山区的孩子辍学率极高,于是有研究者提议,每名学生给予20元钱(数字为举例),要求每名学生写下自己会怎样支配它,测验通过即作为奖励,不及格者即没收金钱。结果竟然是当一堂课下来,即使是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都获得了奖励,你看,这就是激励作用,先给予奖励,再没收,这种机制会让人感觉损失些什么,从而达到制定者的目标。
b.让金钱成为摆脱责任的工具
本来为道德约束的事情,一旦牵扯到金钱,反而会让人觉得既然犯错的成本那么低,不如面对惩罚就好了,也无需遵守规则。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惩罚的目的就只是为了惩罚,可是面对一些人对于惩罚的力度无动于衷该怎么办?
有办法:“因人施罚”每个人的能承受的惩罚程度不同,也需要不一致的实施方法,按照一个比率下药,这样不同的人惩罚金钱额度不同,就不会有人觉得罚的轻重了,就像税率一样。
005.别管他人,守护好自己的小宇宙
在人生中,充满嫉妒心的人,总是想从他人那里夺走什么,用各种办法轻视别人,总想要给别人惹麻烦,而对于自己没有成功这件事,不仅找借口,还有责备别人的倾向。 ----《性格心理学》
我是一个敏感的女生,也容易产生妒忌心理,可能因为自己太弱太自卑,总觉得别人处处比自己好,也羡慕别人的优点,我喜欢独处,有人说一个人的风景会略显落寞,可我会沉浸在那种安静自在的氛围中,默默告诉自己,你不差,慢慢来,于是,一切仿佛在悄悄改变,也在慢慢影响着我的整个世界。
私塾里看懂了这么一句话:痛苦是与过去比的,幸福是和别人比较出来的。我不敢相信,难懂非要比较才能享受幸福的愉悦吗?但后面还紧跟着一句话,很多感受需要你自己去调节,我们还是要找到做事的内在动机,每个人都有创造幸福的能力,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多去接触体验,你会发现之后的每一天都在颠覆过去的自己。
我也告诉着自己,别人的好是真的好,这才是我最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佩服她,也尊重自己,借鉴他人,修正自己,保持本心,我想,这才是把妒忌转化成动力最佳结果吧。
毕竟,我们始终要做自己的小太阳,100分的认同自己,才能好的驻扎在小宇宙里呀。
006.别踏入同一条河流,少做当局者
你要认识到你对事物的解释不是普遍认同的,要多怀疑自己。
为什么旁观者总是清,到底局内人犯了什么思维错误?
局内人大多数会受到从众效应的影响,歪曲甚至屏蔽掉与己方不利的信息,试图说服自己当前的选择就是对的,还会陷入一因对应一果的困局。
实际上,跳出自己的天地,往外跑去看看,你一定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并非想的那么优秀,所以,别沉迷于局内范围,井底之蛙是看不到天空多么宽广,白云形状变换无穷的,我们不做套子里的人。
007.意义从何而来?
a.爱既决定了付出,同时又赋予了它意义
老师曾经和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什么问题大到不能用爱解决,如果不能,再多点爱。
虽然听起来有些理想化,可是现实也确实是这样的,你不知道,你的回应和偏爱会给予一个人多么大的力量,我始终相信,爱能够起死回生。
距离最近的汶川10年纪念日,再次看到灾难后的重建家园,活下来的人儿,坚强的背影,我发现,可能人类最崇高的情感就是爱了吧,一切关系源于爱,又让爱开花结果。愿你为爱而执着,用爱传递力量。
爱决定一切,一切会指向爱,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b.让人产生敬畏心的“信仰”
你不会穿死人的衣服,穿希特勒用过的羊毛衫,拿慈禧太后的旗袍……
虽然我们心理明明知道其实这些都只是物质,并不会引起灾祸,但由于道德或者自己赋予的意义,如:死者为大,别冒犯过世的人…
但这种敬畏感挺好,也是对已逝或者神灵的尊重,而且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需要对事物保持敬畏感,是因为有很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打开。
008.大脑的勾勒功能让我看到大千世界
勾勒,让你想到了什么?绘画?逻辑推理题?
在这里来和你讲讲我们大脑的奥妙,我们大脑有偏爱情绪,对于一切于己相关的事物会格外在意,所以,这下你明白,为什么你说什么别人就当没听见了吧,因为没有站在你的角度想问题呀,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了吧。大脑对于熟悉的事情,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解释,但它也会犯错,因为知识是有延伸性的,但总是局限并刻意去定义发生的现象,会让你的知识固化。
如果你记不住什么公式,不如转换成画面,因为人的大脑最喜欢这些生动且逼真的图像,不信,你问问记忆大师他们的记忆宫殿是如何构造的。
请关闭你的“默认”设置,人对于改变会感觉到痛苦,对于麻烦的事会自动逃避,比如让你举反对票,质疑协议…别让自己接受一切已定的东西,即使这样做会让你感到适当的痛苦,但是积累过来,就会不一般了,你会有自己的判断~
总结:思维是贫乏还是富有在于训练,保持判断力,批判性思考,别接受别人给你的所有信息,让大脑自动筛选掉没有逻辑的东西才最重要。改变会痛苦,但也会让人通达,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