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留踪

广州:“锦纶会馆”游记

2019-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2018栏杆拍遍

         广州锦纶会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289号(路西)。免费对外开放

        据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锦纶祖师碑记》记载:此地原为关帝庙。“郡城之西隅业桑蚕者,宁数百家。从前助金修建关帝庙于西来胜地,以为春秋报赛及荟萃众心之所”。但关帝庙并不是丝织业东家专用的祭祀场所,雍正元年众多丝织业东家出资在关帝庙东买了邓氏二间房屋建为锦纶会馆。《广州城坊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关帝庙迁往十八甫另建,此后锦纶会馆经多次翻修、扩建,达到如今的规模。到上世纪末的1999年,因广州城市改造、扩展道路,2001年锦纶会馆又经历了一次“惊天大平移”(详情见本文有关章节),才最终座落于现在的这个位置。2005年春节,锦纶会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下图、锦纶会馆正门    对联: 石授之机仙女秘传天上巧      侯封博望后任敬仰看先贤  壬辰春月於广州荔湾湖畔 李卓祺左书

    下图、进得门来是两扇黑漆木雕花门,十分精美。右侧门扇下部雕刻的是八宝格,阳刻文字为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注:此为北宋名相寇准的侍妾蒨桃所作《呈寇公》两首其一的首联)

       左侧门扇下部雕刻的也似乎是八宝格,所配文字为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注:此为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作《鄂州南楼书事》首联)

下图、锦纶会馆简介    

下图、这是镶嵌于门厅左侧墙壁内的清光绪二年《重修碑记》。书法集刻工均堪称上品,且保存完好,是研究岭南纺织业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料。(碑文详见本文:附件一

下图、这是展览资料的第一部分:从关帝庙到锦纶会馆

下图、这是展览的第二部分 惊天平移  锦纶会馆平移工程

     下图、锦纶会馆原位置(旧址),箭头表示平移方向

      下图、锦纶会馆新位置(现位置)

    下图、张骞先师画像,(关于张骞,详见本文附录二

      下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下图、张骞出使西域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避难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

     下图、 锦纶贤萃    “支机石”的传说和张骞诞  

    下图、蚕市初开处处春,九衢明艳起香尘。---卢媚娘

         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州的地方官向朝廷上贡一名奇女-卢媚娘。十四岁的她,心灵手巧。“能于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共69000字),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还“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缕,分为三缕,染成五彩,于掌中结为伞盖五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像;而外列持幢捧节之童,亦不啻千数”。    卢媚娘聪慧伶俐,工巧无比,被称为“神姑”。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五记载:“唐顺宗朝,南海贡卢媚娘,称北祖帝师之裔,自大足中流落岭表,幼而慧悟而又奇巧,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绡上绣《法华经》,字如粟米;又作飞仙盖,以丝一缕,为盖五重。中有十洲三岛。每日食胡麻饭二三合。唐宪宗(公元806年-820年)嘉其聪慧而奇巧,遂赐金凤环,以束其腕。知眉娘不愿住禁中,遂度为黄冠,放归南海...”。卢媚娘还是著名的女诗人,她与卓英英作诗唱和的作品可谓是女冠诗中的经典之作。

         《和卓英英锦城春望》

          蚕市初开处处春,九衢明艳起香尘。世间总有浮华事,争及仙山出世人。

    下图、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陈启源

         陈启源广东省南海人,世代以农桑为业。1854年后前往越南经商,从事杂货、纱绸生意,成为知名侨商。1872年,他回到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采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机器技术,以蒸汽机为动力,使用机器缫丝,这种新法所缫之丝粗细均匀,丝色洁净,弹性也较好,获利丰厚。产品很快畅销于欧美和东南亚各地,继昌隆缫丝厂由此驰名于世。但这新生的近代工业却遭到土法缫丝业界的嫉恨,1881年,一家名叫裕厚的缫丝厂,遭反对机器缫丝的两三千民众持械捣毁,还酿成人命。地方官府禁止机器缫丝。继昌隆缫丝厂为避风头曾一度迁往澳门。

        数年后陈启源又重回家乡,开办全部机械化的继昌隆缫丝厂。80年代以后足缫机逐渐取代了手缫机,陈启源设计的一种半机械的缫丝小机,也逐渐为广大的手工业者所接受。在20世纪初的广东缫丝业中,手工缫丝和机器缫丝又形成了“并行不悖”的局面。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广东缫丝开始衰落,陈启源的丝厂也未能幸免。

    下图、实业奇才-张弼士

        张振勋,字弼士,号肇燮,广东省大埔县人。咸丰六年(1856),由于家乡发生严重灾荒,15岁时便只身到印尼首府雅加达谋生。       1860年开始,他在东南亚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大办实业,成为东南亚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巨商。从1890年起,他将大量资金移入中国,先后创办广州亚通(织布)公司、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等大批工商企业,被时人誉为“实业奇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张弼士率先作出积极响应。从1910年开始,在“主权自掌,利不外溢”的原则指导下,购买外国机器,引进西方技术,聘请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广州市创办了“广州亚通机器织布厂”。       他曾向光绪帝提出兴办铁路的主张,被任命为铁路大臣。积极为收回粤汉路权作出了贡献。1904年,他曾与商部侍郎陈壁计划兴办广(州)、厦(门)铁路,但由于美国合兴公司的抗阻和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刁难而未实现。        张弼士还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他不但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而且热心捐资办学。他在晚年立下遗愿,要捐助岭南大学。其后裔遵嘱捐建一座“张弼士堂”,于1921年落成,今位于中山大学校园内。1916年9月12日于印度尼西亚巴城病逝。

          (文字下面的照片拍摄的是位于广东梅州的张弼士故居)

     下图、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会馆屋顶脊饰,与广州陈家祠的脊饰大同小异,也是采用广州传统的砖雕、泥塑、堆塑等工艺制作的。

      下图、这是会馆的西跨院北房,现为办公用房。

     下图、西跨院中的盆景

下图、这西跨院东墙展出的“香云纱直裾袍”,是传统汉服外衣基本款式之一。交领右衽,上下身分裁后在腰部缝合,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衣裾为垂直线条,故称为直裾袍。

        这件直裾袍利用香云纱正反面分别制作衣身和缘边拼色,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香云纱面料的本身特点。

   下图、这是一件香云纱褶裙,也是传统汉服外衣基本款式之一,主要为女子穿着。特点是将多幅(群幅)布帛连缀在一起(裙、即联接群幅的意思),通常缝合成一片,裙头两侧有系带,穿时将其围合在身上,根据时代潮流的不同,有系于胸上、胸下、腰间等长短不同、无褶或有褶、及地或拖曳等多种形式的变化。

       香云纱有着独特的色彩风格,其正面乌黑亮泽,黑中透红,色彩凝练沉实;背面如土地般厚重朴实地呈棕黄色、棕褐色。现代染整技术使香云纱产生色变,因此有了更多丰富的色彩变化,多有土红色、酒红色、棕黄色、绛紫色、墨绿色等淳朴自然色彩。还可以染花,但为迁就布料本身的暗底色,染的花大多呈现出暗色的大花大绿。

        下图、 丝织蕴梦      香云纱传统工艺Gambiered Canton Gauze

          香云纱又名“莨纱”,是广东特有的丝织品,因为纱互相摩擦会沙沙作响,所以又叫“响云纱”,后来才改名“香云纱”。其中提花的叫莨纱,平纹的叫莨绸。香云纱具体出现年代无法考证,据丝织业的老人家说是清道光年间在广州府南海县开始生产的。

香云纱是多化性黄茧土丝经过手工织造,坯绸经过薯莨液多次浸染晒干,最后在正面涂布河泥晒洗而成。位于广州荔湾石围塘的通福桥(五眼桥)就是广州当年涂布河泥、晒洗的地方。

最开始的香云纱不是现在看到的正面乌黑发亮、反面棕红色的样子,而是正反面都是棕红色,正面通过涂布河泥使之乌黑发亮,完全是一个偶然。相传,有一次一家晒莨场遭遇劫匪,工人急忙之下将莨纱埋藏到沟渠的泥污之中,劫匪走后才发现莨纱已经是红黑相间,怎么洗也不能复原,索性将莨纱全部展开涂上河泥,莨纱的双面都乌黑发亮,独具特色。后来工人就只涂正面,就成了香云纱现在的工艺。

 下图、  广绣溢彩  广州传统广绣艺术

         广绣是指古代广州府(番禺、南海、顺德等县)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的统。

        受到汉朝中原地区的影响,南越国的手工业也有官营和私营之分。考古人员在南越文王墓的几个铜熏炉上发现了富有立体效果的花纹图案织锦,绣花绢、絨圈棉。但这些织锦源自中原还是产自南越国还有待考证。

到了唐永贞元年(805),广州的地方官向朝廷上贡一名奇女-卢媚娘。十四岁的她,心灵手巧。“能于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共69000字),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还“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缕,分为三缕,染成五彩,于掌中结为伞盖五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像;而外列持幢捧节之童,亦不啻千数”。可见广州的刺绣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造诣。

明代由于朝贡贸易的发展,刺绣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传说在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绣从此扬名海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工艺品,十分惊叹,称之为“绝妙的工艺品”。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能娴熟地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清代实行开海贸易后,广绣逐步向商品生产发展,并形成了广州为中心刺绣行业。英国商人自己找来图纸,要求绣房加工。这些来样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对广绣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的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化大规模生产发展的全盛时期。

乾隆年间广州还成立了第一个刺绣行会-锦绣行。由各大绣庄轮流担任执事。行会最盛时有绣工3000多人,店坊约50家,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就连清宫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做。

   下图、1923年广绣艺人裴荫、鲁炎在伦敦赛会上现场表演针法、展示作品,得到各国观众的赞赏。1925年,广绣艺人莫傅曾精绣得“列宁像”赠送苏联,现存莫斯科列宁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后,广绣业相继成立了艺锋刺绣社、黄埔刺绣社和民艺钉金刺绣社等。1957年还成立了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出版《广州刺绣针法》一书,挖掘整理了7大类38种广绣针法等技术,为60年代初时广绣迎来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奠定了基础。行业人员一度达到3000多人,但“文革”期间受到了冲击,广绣又衰落下来。一直到现在,由于广绣的制作花费的时间多,收入又不高,整个行业也没有大的发展。只有一些老艺人还坚守着自己的追求,当代著名的广绣艺人有余德、许炽光、陈少芳等。

下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少芳和她创作的广绣代表作品《孔雀》

陈少芳原籍番禺,青少年时期曾住在荔湾区珠玑路。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曾拜关山月、黎雄才等绘画艺术家为师学画。后来一直从事刺绣行业,创作出《晨曦》、《岭南锦绣》等一批成就极高的作品,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下图、跨院中的佛肚竹盆景,旁有对联:有竹人不俗 无兰室自馨

     下图、客厅,休息室

下图、这是锦纶会馆的主体建筑: 锦纶堂

下图、锦纶会馆对丝织业的管理

     下图、中华文化名家-陈少芳大师广绣艺术成就纪念票

      下图、锦纶堂前庭院两侧边廊的屋脊

下图、“锦纶会馆”后面全貌

附件一

                 《重修碑記》   按原文照录,未加标点

    蓋謂山龍藻火  聖朝隆黼黻之文錦繡絲綸南海美衣冠之盛溯勲猷於原始事在蠶繰而被溫煖於

    蒼生業由組織啟先覺後普美利於無疆報本追源合瓣香而供奉此我錦綸行會館崇祀

漢博望侯張先師所由來也粵自國初鼎建歷代相承遞乾隆癸未之初至道光乙酉之歲數弓添柘三度重

修極堂構之輝煌起樓臺以歌舞都哉盛歟迄今香煙仍舊而廟貌匪新扉魚日炙而紅皴瓦獸風頹而

碧落牆猶虞圮  神何以棲爰集眾妥商籌資修復幸而公囊有積蚨已成群每機畧科裘成集腋從此

宏開東閣廣增東壁之圖書潤色西廳不亞西園之翰墨客冬啟事閏夏告成仰答  神庥共成眾美弟

等叨承公舉敢誇制錦之才用竭愚誠聊效治絲之術云爾是為記

                              重修值事後學王廣成敬撰

      以下進、支銀兩數額及人重修值事總理等人名略。

光 緒 二 年 五 月 吉 日 立 

附件二

                                                             关于张骞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安史之乱中避难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写下的《秦州杂诗·闻道寻源使》。诗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在中国历史上,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并带上了某些神话色彩。汉初时,汉武帝首创察举制,张骞就是当时被推举出来的孝廉。民间传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开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黄河源头,会见牛郎和织女,带回了天马。时逢 战乱,国社动荡,人民流离,忧国忧民的诗人站在中西古道上,不禁想起这位“凿空”西域,远播国威,造福后世的名臣。

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前123)春,张骞随卫青征匈奴右贤王部,立奇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左贤王部;张骞因迟误军期,使李广所率四千将士损失殆尽,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本文来自百度百科)

          全文完

原题:(原创)香云纱的故乡:广州锦纶会馆游记     2013-07-20 07:55    发表

2018.12.31     阅读(1107)| 评论(3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