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生活漫谈
大学是对人格与人性的一种考验。
每个大学生都不容易,每天要面对的,不仅是学习上的力不从心,组织里的工作,社团里的任务,与他人的交际,面对父母的唠叨,发现与别人差距的羡慕。
大学,需要我们去规划时间,需要我们去开拓视野,需要我们去经历人情世故,需要我们去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在必要的时候面对孤独、适应孤独,需要我们在认清一个人后果断选择深交或是陌路。
人性是懒的,但你会发现,总有的人,早晨五六点起床,洗漱出门,喝杯茶,去食堂享受着相对丰盛的早餐,然后运动一小会,背会书,去占座,中午冲到食堂快速吃饭,趁着舍友没回来回寝室小憩一会,然后背起书包去自习。下午泡图书馆或是上课,晚上运动散步。把生活过得庄严神圣,充满仪式感。
而有些人呢,一早睡懒觉,匆匆起床,草草洗漱,上课后排划水,中午懒洋洋地排队吃饭,回寝室玩会手机继续上课,上课一大半时间都在玩手机,期末累成狗在挂科边缘徘徊,没有一点人际交往,醉生梦死。
这当然可以由你自己选择。但现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大学生都是:晚上熬夜,早上不起。很多都觉得,活着好累,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累。明明学习任务没高中那么重了,为什么还累呢?同样的大学学业,完成者大抵会有两种感觉:充实或是累。
以法学为例,想要及格,想要过关,很简单,教材掌握百分之五十足够。但要是想步入法学殿堂,想要理解法,你就必须去看各种学术观点,像张明楷、王利民、王轶、姜明安这些站在法学前沿的专家,都需要去研究。还要懂的司法实践与司法理论的区别,理论的不断完善,学习德国、瑞士、荷兰、日本等国先进的立法,还需要参考社会实际,研究各种案例,分析各种潜在因素,结合司法实践来看待问题。
大学第二年,我跌跌撞撞地步入正轨。我开始早起,开始去自习室,开始去图书馆,开始坚持定期运动,开始有仪式感地一日三餐,开始研究各种理论,开始渐渐放下手机,开始试着孤独,开始放下所有人的牵挂。不为别的,只为做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为了自己卑微的羞耻感。
我大一绩点不高,浑浑噩噩,吃喝玩乐,几乎是整整一年的主旋律,上课玩手机,期末考试前一周才开始复习(预习),直到分数出来,打碎了我所有的幻想,原来大学没那么容易。
一开始我是这么想的,江苏教育水平高,到其他地方应该随随便便都能做领头羊吧?期中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觉得的,英语裸考95分,绩点全年级前五,当时觉得好简单啊,其他科目应该也差不多吧,于是专业课我几乎都不听。人有优越感的时候总是那么睥睨一切,殊不知,那些幻想那么容易破裂。期末,我的专业课全部八十多,一看别人基本九十左右,我知道,这就是不努力的代价。八十分,看着不少,却足矣让我倒数。
其实大学比的不是天赋,比的就是谁更努力,如果说高中还有一点天赋或者智力决定成绩的话,大学则几乎完全由努力程度决定。付出永远与回报成正比,没有例外。
大二了,也开始想着怎么考研了,是时候该努力了,是时候切断朋友圈享受孤独了,是时候一个人单枪匹马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了,这条漫长的路,我一定会坚持走下去,哪怕路遥马亡,也绝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