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

2018-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畅暖

1.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绝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并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2. 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3.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4.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过去钻研四书五经,现在钻研《红楼梦》。我承认,我们晚生一辈在这方面差的很远,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确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5.东西方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前者从征服中得到满足,后者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

6.中国人—尤其是社会的下层—有迷信的传统,在社会动荡、生活有压力时,简直就是渴望迷信。此时有人来装神弄鬼,酒会一哄而起,造成大的灾难。这种流行性的迷信之所以可怕,在于它会使群众变得不可理喻。这是中国文化传统里最深的隐患。宣扬种种不可信的东西,是触发这种隐患。作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不可为一点稿酬,就来为祸人间。

7.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智慧与国学)

8.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让有权拒绝下水捞一根稻草。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关于崇高)

9.权力即话语,同样的话语可能教出不同的思想

10.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11.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

12.话语圈里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往好听里说,这叫做自说自话;往难听里说,就让人想起了一个形容缺德行为的顺口溜:打聋子骂哑巴扒绝户坟。

13.中国的传统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另一面镜子。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

14.学习本身就可成立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

15.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更可取。(对待知识的态度)

16.这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都有特异性,就如每个人都与别人有些差异。人活在世上,看到了这些差异,就想要从中得出于己有利的结果。这虽是难以避免的偏执,但不大体面。我总觉得,这种想法不管披着多么深奥的学术外衣,终归是种浅薄的东西。(优越感种种)

17.人忠于已知事实叫作诚实,不忠于事实就叫作虚伪。还有些人只忠于经过选择的事实,这几不叫诚实,也不叫虚伪,我把它叫作浮嚣。人选择事实,总是出于浮嚣的心境。

18.对生活作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认为,他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上火,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9.近代以来,科学建立了一种理性的权威,这种权威和以往任何一种权威不同。科学的道理不同于夫子曰,也不同于红头文件。科学家发表的结果,不需要凭借自己的身份来要人相信。你可以拿一支笔,一张纸,或者备几件简单的实验器材,马上就可以验证别人的结论。科学和人类其他事业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平等的事业。真正的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这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从打孔孟到如今,讲的全是尊卑有序。

20.科学的美好,还在于它是种自由的事业。它有点像他的一个产物互联网,谁都没有想建造这样一个全球性的电脑网络,大家只是把各自的网络连通,不知不觉就把它造成了。科学也是这样的,世界上各地的人把自己的发明贡献给了科学,它就诞生了。这就是科学的实质。

21.科学是人创造的事业,但它比人类本身更为美好。人要爱平等、爱自由,人类开创的一切事业中,科学最有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两样做根基。(科学的美好)

22.西方人以为,人的主要情感源于自身,所以就重视解决肉体的痛苦。中国人以为,

人的主要情感是亲亲敬长,就不重视这种问题。这两种想法那种更对?当然是前者。

23.从孔孟到如今,中国的哲学家从来不挑担、不推车。所以他们的智慧从不考虑降低肉体的痛苦,专门营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理论。

24.假如从整个人类来考虑问题,早就会发现,趋利避害,直截了当地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说实话,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很不像样了—这不是什么哲学的思辩,而是我的生活经验。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我在自己的手里。

(人性的逆转)

25.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影响到来之前,在物质生活方面有这么一种倾向,不是人来驾驭自然力、兽力,而是以人力取代自然力、兽力;这就要求人能够吃苦、耐劳、本分。当然,这种要求和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诲甚是合拍,不过孰因孰果很难说明白。我认为自己在插队时遭遇的一切,是传统社会物质文明发展规律走到极端所致。

26.我认为中国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的态度,不提倡用脑子想,提倡用肩膀扛;结果不但是人,连驴和猪都深受其害。假设一切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意、不方便,都能成为严重的问题,是大家十分关注,恐怕也不至4于搞成这个样子,因为我们毕竟是些聪明人。(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27.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当然是值得尊重的。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让人尊敬,而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的期望。(跳出手掌心)

28.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29.我对国学的看法是: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意见?这种套子套上脖子,想把它再扯下来是枉然的;否则也不至于套了好几千年。它的友人之处也在这个“国”字,抢到这个制高点,就可以压制一切不同意见;所以它对一切想在思想领域里巧取豪夺的不良分子都有莫大的诱惑力。

30.对于什么叫美好道德、什么叫善良,我有个最本分的考虑:认真地思索,真诚地明辨是非,大概可算是善良吧!

31.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对信念的看法是: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一种学问,一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就不值得一学,不值得一看。(知识分子的不幸)

32.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确天生接近这种失败。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来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珍重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胜利就是战胜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33.“明辨是非”并非毫无必要,但是如果以为学会了“明辨是非”就有了什么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学会了世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坏的以后,对世界的了解还是非常非常可怜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切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的。这些知识会冲击我们过去形成的是非标准,这时我们就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接受事实,还是坚持旧有的价值观念?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却成了接触世界与了解世界的障碍,结果是终生停留在只会“明辨是非”的水平上。可以这样说,接受了一个伦理的体系不过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而接受一个伦理的体系不过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而接受一个真理的体系就男的多,人们必毕生都在学习科学,接触社会。人们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难。(萧伯纳和《巴巴拉少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