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和家人一说话就吵架”的痛苦折磨你

2018-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原子zoe

吃过晚饭,收拾完厨房。李奶奶看着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儿媳,几次欲言又止。最终她忍不住开口了:“早上送然然上学,路上然然咳得很厉害,把喝的牛奶都吐出来了,总共吐了三次。看起来感冒加重了,是不是晚上睡觉着凉了?听他说昨晚起来上厕所没找到外套,遭冷到了。”

儿媳不以为然:“这段时间他一直都在咳嗽,每天都在咳,哪里加重了嘛。昨晚上厕所,我喊了他披我的外套,怎么可能遭冷到?小孩子的话,不要听他胡说。”

见李奶奶还想辩解,儿媳不耐烦地补充了一句:“我的儿子我照管得最多,他的情况你们谁也没有我清楚。”

李奶奶叹了口气,咽下后面想说的话。

老人的本意是提醒关注孙子的健康,以免疏忽贻误病情。但听到心有芥蒂的儿媳耳朵里,就有了指责照顾不周的意思。误会一旦产生,很难消除。就像网上流行的那句话——“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

生活中的我们,对待同事、客户、甚至关系一般的外人都很客气,态度和蔼语气亲切彬彬有礼,唯独对亲人缺乏耐心。两个人越熟悉,对待对方的态度就越随意,甚至连互相好好说句话都做不到。

日本作家小池龙之介在《伪善入门》这本书中提到“愤怒的自动化”。

中学时代的他经常发无名火,有一次父亲想劝慰他,对他说:“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和你谈谈,我是觉得不谈比较好,但是还是忍不住。”

他父亲是怕话伤到儿子,给儿子压力,才会一直犹豫,然后实在是忧心到极致才找他谈。但是,他内心深处积蓄的已处于活化状态的愤怒却让他不自主地捕获到了父亲话里“虚伪”的那部分。

他觉得父亲说前半段话的目的就是想显示自己是一个多么为儿子着想的好父亲,而他绝不想让父亲得逞。于是他在一瞬间脱口而出“你要觉得不说比较好,那就干脆别说”。

他还提到过去在这种错误思维支配下与妻子相处中的矛盾。

“我对于她的无名火和攻击性逐渐成为固定的反应模式,想停止也停不下来。一旦内心累积的愤怒被活化,任何不经意的话语或行为都可能成为导火索,引燃我的怒气,一句普通的询问‘你这是要去哪儿啊’,就可能招致我这样的自动回答:‘我出个门都要问来问去的,你烦不烦啊,别管我行不行。’还有,她问一句‘我去买点儿什么青菜回来吧’也会让我不快,其实这话里实在说不上有什么施恩于人的含义,但就是这一点点可以忽略不计的虚伪成分也让我抓住不放,‘别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你随便买什么都行’。”

以上这些场景,是不是感觉太熟悉!

当有一天他震惊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决心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必须做出改变。他逐一反省了自己哪些想法或者说话方式会让自己痛苦,也让别人难过,把它们一个一个舍弃,最终让自己脱胎换骨。

俗话说“积习难改”,改变自己的确很难。可是如果你不想生活在一个充满火药味的家庭中,随时担心爆炸,炸伤自己和最亲的人,那就必须行动。

想要告别“和家人一说话就吵架”的模式,要点如下:

1.真正从内心深处想做出改变。坚信自己能够改变。

2.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边界。不越界,在别人越界时温和而坚定地表明态度。

3.客观陈述事实。不添加主观猜测,更不能借题发挥。

4.适当表达感受。若引起对方不悦要及时停止。

5.谨慎评价对方。若对方没有主动要求,切勿对别人情绪、意愿、性格等进行随意评价。


测测你自己: “晚饭你想吃什么?”

——你的回答是这样的:

“随便。”

“想吃山珍海味,你做得出来吗?”

“都什么时间了还没开始做饭,你太懒了!”

“除了吃,你能不能有点别的追求?!”

“看你胖得跟猪一样,还有脸吃!”

“我说了也白说,反正每次你都只做你想吃的东西。”

——还是这样的:

“有排骨吗?你做的糖醋排骨最好吃了!”

“回锅肉还有剩余,再来个番茄炒鸡蛋、小菜汤,怎么样?我来帮你。”

“你做的我都喜欢,有什么吃什么,不行就叫个外卖。”

“想不想出去吃?今天发了奖金,庆祝一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