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63】居敬和穷理是一回事
第118条原文节录:
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以为一事,何如?
先生曰:天地间只有一事,安有两事?...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却不是居敬了别有个心穷理,穷理时别有个心居敬。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 若泥文逐句,不识本领,即支离决裂,功夫都无下落。
... 仁义只是吾性,故穷理即是尽性。如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这便是穷理功夫。... 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梁焯,字日孚。取自《周易》:“泽火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革卦内卦离火,外卦兑泽,内卦为主,外卦为客。主客其志水火不相得,但二五爻、三六爻皆有应,只要顺势而为,实施变革,前景是美好的。焯,即灼,火气也,明也。火为文明、正直之象,是变革的力量。周武王曾数次出兵往朝歌,诸侯都说可以伐纣了,但周武王都认为时机未到,巳日或可意会为恰当的时机。
梁日孚的名字倒与他的品性和命运有几分相似。他是广东佛山人,32岁中进士,因父亲去世守丧三年,35岁取道北上就任,途径江西,慕名拜访王阳明,两人畅谈三日,梁灼就留下不走了,他把妻子家眷打发回老家,自己拜在王阳明门下。第118条应该是梁焯初会王阳明时的谈话录,王阳明称其为“公”,是很客气的。
梁焯后在母亲的催逼下,赴京任礼部主事,他为人刚正不阿,知行合一,竭力谏阻朱厚照南巡游乐,用笏板击打佞臣江斌,遭朱厚照当庭杖笞三十。后来,为了维护明朝的外交权益,梁焯备好棺材,交代好后事,坚决不屈服于江斌的压力。
朱熹《朱子语类》云:“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而王阳明认为治学只在主一。以此故,梁焯初见王阳明便将这个矛盾提了出来。
王阳明断然回答,天地间只有一件事,怎么会有两件事呢?如果论万物的差异,礼记上光礼仪就有三百,威仪有三千,这就没有底了。
居敬即存养心之天理,那不就是穷理吗?穷理即穷事物之理,比如事奉双亲就是穷孝顺之理,事奉君主就是穷忠心之理。忠孝之理不在君主和双亲身上,而在自己心里,所以穷理是穷己心之理,这不就是居敬吗?
心的本体是天性,天性就是天理。比如穷“仁”之理,就是要使仁达到极致,穷“义”之理,就是要使义达到极致。仁义其实都是人的天性,所以穷理就是尽性。王阳明引用了孟子的一句话“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意思是说把恻隐之心冲扩到极致(穷理),那仁性就完全了。(这句话在《孟子》一书中没有找到。)
居敬就是主一。但主一不是专一,否则沉迷宴饮、一心好色都是主一了。好酒好色是追逐外物,显然不是居敬。所以这个一不能落在物上。一,是天理,主一就是一心在天理上。把主一理解成专一,有事时便只能逐物,无事时便没有落实处了。不管有事无事,一心只能在寻求天理上下功夫。
所以,居敬就是穷理,就功夫的专一来说,穷理称为居敬;就功夫的精密来说,居敬称作穷理。不是说有一个心专门居敬,还有一个心专门穷理。居敬和穷理虽然名称不同,所下的功夫是同一个。
《周易》云:“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是无事时的义,义是有事时的敬。孔子说“修己以敬”时,没有再说义;孟子说“集义”时,没有再说敬。因为这是不言自明的,敬和义是一体的。读先贤的文章,不能拘泥于文字,而应该抓住本质,否则就不知道治学该从哪里下功夫。
程颐说:“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王阳明说,还是先存养自己的性情吧,只有先尽心尽性,才可以尽物之性。《论语· 宪问》: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喜欢对人评头品足,孔子批评他,你端木赐那么完美吗?我自己修心还来不及呢,哪有闲工夫去批评别人!(千万不要抠字眼哦,孔子现在就有功夫批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