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姆斯特丹邂逅伦勃朗 Rembrandt
密布的河道,骑车的人群,和似乎永远不会消散的乌云构成了我对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印象。也许是挑选了错误的季节前往,被雨水和寒意笼罩的阿姆斯特丹让我这种喜好阳光的人有些难以忍受,但这确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就像阿姆斯特丹城市博物馆里所介绍的一样,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理解寻求自由,性,软性毒品,迷幻音乐在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它们肆无忌惮地被摆放在街道两旁的橱窗里,却并不显得下流、突兀。这座崛起于17世纪的欧洲城市是荷兰的黄金时代的象征,财富的迅速积累也迅速膨胀了人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伦勃朗,维米尔,梵高……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为这座城市带来了非凡的荣耀。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 Museum)和伦勃朗故居博物馆(Museum Het Rembrandthuis),我邂逅了这位有“光影大师”之称的荷兰艺术大家——伦勃朗。
生平和作品
人们往往以《夜巡》这幅画作为伦勃朗人生分割点——前半生风光富足,后半生穷困潦倒。我个人不太爱这种建立在“世俗成功学”基础之上的判断,他在六十几年的人生岁月里经历了太多生死,这似乎说明他人生的起落并不完全来自于命运的变化莫测,也许更多的,是他自身的选择。
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代替被西班牙占领的安特卫普,成为欧洲最重要港口,来自亚洲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在这里快速流转,财富在这座城市迅速聚集,从南部Brabant和Flamand北上的商人与从各地涌入的宗教难民共通构建了新的社会阶层。伦勃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入了阿姆斯特丹这座黄金遍地的城市,他初期的成功伴随着新富阶层对艺术的巨大需求而起,这种建立在附庸风雅之上的财富挥霍游戏为画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和渐升的社会地位,如果伦勃朗愿意,他完全可以在艺术创作上全面迎合大众审美,如果那样,《夜巡》这幅画也将只是另一幅普通的人物肖像,如同那个时期所有备受赞助人欢迎的画作一样,被淹没在历史的平庸之中。
《The Nightwatch》(《夜巡》)1942。摄于Rijks Museum 《The Nightwatch》(《夜巡》)1942。 《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Mauritshuis Museum收藏,官网下载。除了让伦勃朗声名大噪的初期作品《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 》和后来引发巨大争议的《夜巡》,有“光影大师”之称的伦勃朗一生绘画600多幅油画,来到阿姆斯特丹的初期,他将富裕阶层的审美趣味完美的融于自己的绘画技巧之中,来自上流社会的肖像画订单向他飞来,也为他累计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肖像画细腻的表现了荷兰新贵资产阶级的典型面貌,上乘的衣料,精致的配饰,不动声色的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光鲜亮丽,只是伦勃朗并不满足于此,他有更高的艺术追求,从《夜巡》自作主张的构图创作开始,他渐渐放弃了迎合大众口味,转而忠实于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一切,也许和三个孩子和妻子的相继离世不无关系,我们已经无法得知艺术家当时的真实心境。
《Man in Oriental Dress》1635。摄于Rijks Museum 《Portrait of Haesje Jacobsdr van Cleyburg》1634。摄于Rijks Museum 《Portrait of a Woman, Possibly Maria Trip》1639。Rijks Museum收藏,官网下载。 细节。伦勃朗通过自己的画笔完美而低调地表现了荷兰trip家族的惊人财富,难怪,他会受到富裕阶级的欢迎。摄于Rijks Museum从人生巅峰一点点跌落的伦勃朗不再受到富人的追捧,完成《夜巡》的同年,妻子Saskia因肺结核去世,伦勃朗的生活愈显凄凉,他与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Titus一起生活,同时,债务代替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虽然从未放下画笔,但他的画作不再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在接替父辈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新一代年轻人眼中,伦勃朗画作更是完全不符合他们的“国际审美观”。1648年,结束与西班牙八十年战争的荷兰迎来了崭新的时代,他们需要一个充满阳光的新世界,一切对贫穷与黑暗的描绘都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伦勃朗与大众彻底背道而驰,他活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在Saskia去世七年之后,伦勃朗与管家Hendrickje相爱,并在1654年生下女儿Cornelia,这对因为财产原因而无法完婚的情侣并不被大众和教会所接受。
Rembrandt and Saskia 1936。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收藏,官网下载。 《A Woman bathing in a Stream (Hendrickje Stoffels)》1954。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收藏,官网下载。1956年,伦勃朗彻底破产,他和儿女以及Hnedrickje一起搬回了莱顿老家。伦勃朗在十几年间失去亲人,房子,名声,财产,曾经意气风发的荷兰大画家成了众人眼中的笑柄。伦勃朗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1661年,受邀为新落成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作画的伦勃朗完成了有一副震惊世人的作品, 这幅被称为《The Conspiracy of Claudius Civilis》 (克劳丢斯-西菲利斯的密谋 )的作品再一次超乎人们的想象,这一次,伦勃朗激怒的不是某个商人,而是整个荷兰基督教会,画面中透露出的丑陋和残缺无法满足人们对尼兰德人勇敢反抗西班牙的想象,但在伦勃朗眼中,真实的革命起义应是如此,光鲜亮丽只是不实的想象。教会拒绝将这幅画悬挂在市政厅,荷兰人们也对它嗤之以鼻,伤心欲绝伦勃朗不得不跪下来亲手剪破自己所创作的这幅巨作,再一次,他对自由创作的追求让他彻底失去了被大众重新接受的机会,或许,他并不在乎声望,但穷困地走至人生尽头已是不争的事实。
《The Sampling Officials of the Amsterdam Drapers》1662。摄于Rijks Museum。 《The Sampling Officials of the Amsterdam Drapers》1662。摄于Rijks Museum。 被伦勃朗亲手剪下的《The Conspiracy of Claudius Civilis》残片,大约只是原作的五分之一大小,1662。藏于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Stockholm。官网下载 原作速写,藏于慕尼黑国家平面艺术收藏馆Staatliche Graphische Sammlung München。官网下载Rijks Museum的《夜巡》前面往往人头攒动,人们矗立在那幅被裁剪过被刀划过的巨大画布前,试图理解几个世纪之前伦勃朗的创作心境,作为一个选择尊重自己内心艺术追求的伟大画家,我对伦勃朗怀有深深的敬意,也无法苟同那些认为是他自己作死了自己的观点。而后,在游览伦勃朗故居的时候,几幅挂在墙上的小幅作品似乎又给了更多的线索。在这些以下层人民为主题的素描作品中,伦勃朗仿佛将手中的笔化作了相机,落笔迅速的粗粝的线条下,一个个鲜活的模特道出了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的另一面。回头再去翻看伦勃朗一生的作品,从始至终,它的画笔从未远离最真实的生活,没落的乞丐,热闹的街角,母亲与儿童,流氓与少女,凡人化的圣经故事,这是他一生的艺术追求吗?这是他想要通过艺术表达的真实吗?我没有答案。只是,这些深深打动我的作品,让我看见一个全新的伦勃朗,好像他不曾完成过那一幅幅精致的肖像画,好像他只是一个一生穷困的街头画家。
挑战时代浪潮,忤逆大众审美,这是艺术家取得成功的大忌,也许伦勃朗早在自己最光鲜亮丽的时候就预见了后半生的落寞,只是他不愿意选择妥协。时间会改变人们的审美趣味,也会让那些真正将人生交付给艺术的大师跳出桎梏与平庸,这些迟来的嘉奖对艺术家本人而言已无半点含义,使我好奇的,是他们曾经如何评判自己的人生呢?也许,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作,才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1631年作品。摄于伦勃朗故居 摄于伦勃朗故居 1639年作品。摄于伦勃朗故居 1646年作品。摄于伦勃朗故居个人肖像作品
伦勃朗一生完成自画像100多幅,从这些画作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不同面孔的伦勃朗,时而憨厚,时而活泼,时而严肃, 于此同时,他的作画风格和神态着装也或多或少反应了他当时的艺术造诣和生活状况,对后人了解伦勃朗的人生轨迹大有帮助。
1628。Rijks Museum官网下载 1630。Rijks Museum官网下载 1630。Rijks Museum官网下载 1638。Rijks Museum官网下载 1639。Rijks Museum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