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师对话 ——读《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有感
有缘读到此书,还是老公的功劳,还记得那是周六的一个清晨,在去听赵老师讲座的地铁上,翻开了此书,我被那些朴实却不低俗,优美却不媚俗的文字吸引了,至此,一发不可收拾,三百多页的书利用晚饭后的两小时,五天读完了。
读的过程认真却又模糊,认真的是遇到优美的句子我会反复品读,还将其摘抄下来(突然感觉好久没有这么认真过了),模糊的是我仍然记不住老师说出的那些书名,仍然读不懂里面的深意。
这大概又是一次奇妙的文字旅行吧,突然又找到了那年冬天读冉云飞的《给你爱的人以自由》那种感觉,这本书读的更快,两天搞定,但是给我的影响却是受益一生。至今仍然记得他说的“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
他的文字成为我转战教育行业的导火索,虽然我知道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已经站在门槛上,我就不惧怕前方是悬崖峭壁还是刀山火海,只做到一个读书人应该做的,哪怕这点小事不会给教育掀起多大波澜,但我仍会为我们的后代尽一点绵薄之力。
跑偏了,该回到正题了,与大师对话实则是自己内心的独白,只是借赵勇老师之文字抒发自己内心之胸臆,我本不是聪慧之人,没有优秀的教育背景,自知无法评价大师的作品,但这本书触动了那根心弦,好像非得弹奏一曲方能舒缓心中的悸动。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丛书的宣传语要表达的思想“读好书,光阴慢”,读这本书可以让你暂时忘却你深处在快节奏的北京,能让你跟随赵老师感悟他四十年的心路历程。
此书,分为三辑,每一篇都是一个经典的回忆,给我感受最深的分别是第一辑的开篇《一个人的阅读史》,其次是第二篇的《我的吃喝观》,最后就是《小勇的进路与退路》。三辑各有特色,书写书里书外,叙说家长里短,回忆旧人往事,却无不在装点赵老师的人生。
《一个人的阅读史》写尽了赵老师四十年的读书历程,也许不完全对。
人生不止,生命不息,赵老师仍在他的读书路上不断耕耘。从小人书到小说再到理论书,深度在增加;从大学毕业工作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导师,学术历程在纵深;从浅显易懂到兴趣浓厚再到佶屈聱牙,知识殿堂在充盈。
回忆自己的读书史,就好像皇帝的新装,让人从外到里看了个尽,没有自己的独特偏好,也没有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总说要做个知性的女子,知识底蕴不深厚,性感更谈不上,所以现在还仍然只是一个女子(要成为那个知性女子,你的路还很长,不仅要身体在路上,还需要灵魂一起上路,装点充盈你的空壳)。
《我的吃喝观》赵老师谈论了三顿自认为难忘的饭,一顿是大师兄做的辣子鸡块,一顿是陪同媳妇爬泰山吃的油条,一顿是去大西北路上吃的蛋炒饭。三顿饭说实话简单的有点不成体统,大概真的是只有饿的时候才知道饭香,书到用的时候才知道读的少吧。
想想自己,真觉得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吃货,虽然饭量不大,却想尝尽世间美味,看来口气不小。北漂之际,仍然不忘妈妈做的美味,红烧排骨会忍不住让你多吃一碗饭(老公就是这么胖起来的),莜面更是一绝,妈妈说没有三年是做不好的,我嬉笑着逗老妈,是不是比考大学还难,老妈机智的回应(考大学得十二年啊)让我佩服不已(祝那些学子们在接下来的高考中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我这个小馋猫总是想着老妈做的好吃的,连做梦都不消停,不是想老妈做的肉,就是想老妈做的莜面,再配上那肉汤汤,哎呀,口水都出来了(说实话,前一天晚上还在陪老妈聊天,想家了,想念家里的味道,想念妈妈的手艺,想念日渐老去的爸妈,想念已经长大的小妹和顽皮的小弟)。
《小勇的进路和退路》讲的是老勇写给小勇的序,既有师生情,又有老勇对小勇的鞭策,更是将不媚俗的写作指导给小勇,写诗不是为了迎合当时时局,也不是自己个人小情绪的宣泄,正如阿多诺说的“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都是野蛮的”,朵渔说的“汶川地震之后,写诗都是轻浮的”,只有打破常规,心有所动,才能真正达到诗词的境界。
不禁想起自己的大学时光,借国庆之际写了一首《热爱祖国》,现在想想,既没有抒发对祖国的感情,也没有深意,就像扶不上墙的泥皮,还差点火候。而写给大学同学和高中同学的诗,虽不懂平仄,语言不美,但却是自己内心情感的流露,算不上大家之笔,却也让大学时光多了几分诗情画意。
书读完了,感受写到此也就接近尾声了,但是读书的路还在远方,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夯实基础,找准方向,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也来个冰凝诗与画的作品集。哈哈哈,大笑三声,一吐心中块垒,看来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