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案读书

老案读书《批判性思维》(2)2022-11-27

2022-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案

作者:摩尔+帕克(美)

拆书:老案

建议先点「赞」+「收藏」+关注 ,再慢慢看,以防手滑找不到

两种推理,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建立我们最基础的逻辑思维框架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思考问题的推理过程,这推演的过程受到内心信念、生活历史,过往经验,周围环境,甚至自己周围十几个亲朋好友的影响。

不知道你是否意识到,你的推理过程不是演绎方法,就是非演绎方法,对于非演绎方法我们称之为归纳法,或者是原因法。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研究演绎和非演绎的推理方法。我们清晰的知道在面对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维起点从哪来,终点又去了哪里。

我们最后为什么会相信我们的推演的结论?我们受到哪些心理因素的干扰,作出的不切合实际的决策?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训练我们的思维过程。

这个思维过程就是论证论题的过程,我们把一个论题通过论证得出我们最后深信的结论。

老案读书会:每周泛读一本读本书,每年精读十本书,让读书引领生活,读书指明方向。

第一,什么是论证,前提和结论是论证的两个基本部分

论证的过程就是用前提证明结论的过程,无论你的语言如何描述,最终结果是前提给出了结论的依据。支持、证明某个断言的就是前提,被支持的断言就是结论,这里的断言就是我们说的论题。

如何理解呢?纯粹的理论解读似乎你永远无法理解,举例学习法让你一看就会明白。

“我们中学老师老了”,这是论证吗?不是,这是陈述,给你发出的一个信息。

“我们中学老师老了”,就如同你脸上的皱纹一样清晰可见。这个是论证吗?不是,这是对陈述的进一步解释,可以说用一种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一个描述的解释。

“我们中学老师老了”,由于岁月的流逝,时间真的是一把刀,让她老的如此之快。这是个论证吗?是的,这就是个论证。

岁月流逝,也就是时间的原因让我们的中学老师变老了。她变老的原因就是时间。时间是把刀,刻画出她生命的年轮。

前提是时间,结论是老了。这就是一个论证推理的过程。

第二,两种论证: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

1 演绎论证:如果其前提为真,则证明了其结论,这个结论也不会是假,这就是有效论证。

例如:依据了《律师法》的规定:3名执业3年以上律师可以设立律师事务所。李晨,王凯,张琪三人都是执业三年以上的律师,所以,他们可以去设立一家律师事务所。

这就是演绎推理,结论是李晨,王凯,张琪可以去设立一家律师事务所,那前提是什么呢?前提是依据了《律师法》的规定:3名执业3年以上律师可以设立律师事务所。在这个大前提的下,出现了一个符合大前提的小前提,推演出结论一定就是正确的。

这样例证很多,每遇到一个断言(论题)如果大前提是真,论题又符合大前提,那推演的结论也一定是真,绝对不会有假,这就是著名的演绎推理的方法 “三段论”。

2 非演绎推理:与演绎论证的前提证明结论不同。非演绎论证的前提不证明结论,而是支持结论。

如一名妇女被谋杀了。已知死者曾多次遭到丈夫的威胁。该事实当然不能证明死者是被丈夫谋杀的。仅凭该事实也几乎不能单独地支持凶手是死者丈夫的结论。

但该事实还是有些支持力度,它略略提高了丈夫是凶手的可能性。当然,如果知道他于妻子死前曾不止一次地威胁妻子,侦查人员会仔细审问他。

假如发现凶器上留有丈夫的指纹,该证据就为“丈夫是凶手”的结论提供了程度高得多的支持。即该前提使得“妻子被丈夫谋杀”的结论更有可能为真。

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高,非演绎论证越强;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低,非演绎论证越弱。

3 排除合理怀疑:在两种论证方法以外,还有一个论证的思维方法就是排除合理怀疑。排除合理怀疑不一定可以达到真实的结果,但它大大增加了非演绎推理的结论的可信度。演绎推理的结论是排除了任何怀疑,而不是合理怀疑。

这就是演绎和非演绎的一个区别。

第三,衡平推理是最佳的解释推理

我该养只狗吗?抑或是提前下课去参加我堂兄的婚礼?为奥巴马投票吗?做不做化疗?我们的日常思维总伴随着权衡利弊。实际上,衡平推理是我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衡平推理通常既包含演绎的成分也包含非演绎的成分。

当断定一件事比另一件事更重要,我们基于自己对两件事所赋予的价值在作演绎推理。尽管对所考量的事件赋予价值很难客观,因为,价值考量归根结底是我们的一种臆断。

第四,有些表达,既不是前提和结论也是论证。

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并不是看起来像论证、前提或结论的都是论证。以下的的表达都是不是论证。我们仅仅理解他为一种表达而已。

1 图片和视频。无法认定它是真假的前提条件,所以无法作出论证,这种表达你看看就可以。它仅仅是给你传达了一个信息,并非论证。

2 情感、感受、风景、神态、姿势、咕哝、呻吟、贿赂、威胁、娱乐以及说唱。

3 对事实的罗列。把看到是事实,一件一件的罗列出来,这也不是论证。

第五,道德、情感的诱惑,让你抛弃逻辑

我们是如何被说服的?是逻辑的力量让我们理解、相信客观事物吗?

还真的不是。我们被说服的原因往往来自说服者的背景,名声、成就、专业技能等人物特征。亚里士多德称这种说服模式为道德说服。

演说者也可以通过与他的听众建立个人联系并运用修辞技巧来博得听众的情感共鸣进行说服。这种说服模式被亚里士多德称作情感说服。

而用推理的模式,用逻辑的方法说服他人是最无效的行为。和道德说服,情感说服相比逻辑说服不起任何作用,人的大脑也不会接受。

为什么所有广告都是用名人的身影,画面。为什么所有广告都用修辞手段让观看者产生共鸣。这就是道德和情感对消费者的绑架。对产品所有逻辑的解释,没有一个消费者愿意听下去。

所以说:每当你发现自己被别人说的某些话所说服,尝试从那个人“以情服人”的表达中剥离出“以理服人”的部分,然后重新审视,其理是否足以让人信服。

逻辑的推演是个复杂的事情,但是,只要认真留意生活,刻意练习,也就不难,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养成一种时时刻刻应用逻辑思维的习惯,无论是演绎还是非演绎的方法,都会让我们更好地看清楚这个世界。也就是本书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