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笔记(15)‖文章结构之照应

2023-09-19  本文已影响0人  朱朱哥弟

整理/朱朱哥弟

照应:文章结构要素之一。

照应也是一种可见的结构衔接手段,但必须由成双或成组的词语、句子乃至段落组成。通常是:交代在前,呼应在后;暗示在前,挑明在后;伏笔在前,应笔在后,如此等等。

常见的照应形式有如下几种:

开头与结尾照应。首尾照应可使结构完整、主旨突出。例如高尔基的演讲辞《科学万岁》开篇就提出宗旨:“我认为,在使人类获得社会教育方面,没有什么东西比艺术和科学的力量更奇妙、更具有创造力······”具体论述后,在结尾处有照应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科学研究的成果更可宝贵。/科学万岁!”

正文与标题的照应。(点题的照应和解题的照应)写作时有时要点题,点题处常常就是“文眼”,作用是把文章思想精华触目地提示给读者,标题含蓄难懂时还需要解题。这两件事,从结构上就是正文与标题相照应。

电视剧《悬崖》,里面有许多经典的台词,如老魏与周乙对话。

老魏:你今天看起来气色不好!

周乙:一个人站在悬崖边,气色怎么会好。(点题照应)

老魏:我们只不过是在悬崖边上,还没有掉下去!(点题照应)

周乙:在谢幕之前,你我都得站着睡觉,像马一样,哪怕没有人,哪怕你对面只是一只苍蝇,都要把神经蹦起来。(解题照应)

悬崖剧照

行文中前后照应。这是最常见的、最有效的照应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前后遥相呼应的“远照应”;传统戏剧中的远照应是常见的,譬如第一幕墙上挂一支枪,到第四幕它就得打响。另是不断重复某些细节或提法的“近照应”。

《水浒传》描写武松打虎时,文中多次写哨棒,用意是使读者产生打虎要仰仗此物的感觉,以显示武松最后徒手打死老虎的“异样神威”来,这就是近照应形成的反衬效果。

网图

永远的蝴蝶(台湾  陈启佑)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雨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叫我终生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伞?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去了。她是要帮我寄信,那,那是一封寄给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问题:把文章中的几组照应都找出来,加以分类,并指出它们在文中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渲染氛围和展开情节的具体作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