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哲学之光哲思

论文学意识形式因与个人主义

2019-06-22  本文已影响2人  焦克城

形式是外在的,任何作用物的形式都是通过外在进而体现出来。从此意义而论,形式是表现,是外在的表现。第二,形式作为这种外在的表现,其力量根源又成为一种新的思维话题。从生存论的空间纬度来看,任何事物都必然有着一种新的事物使之生成,而这种新的生成物一定具有以下性质:1.在范围上,与旧的事物具有范畴关系。2.在形体上,一定小于旧的事物。3.在时间在,一定比旧的事物更靠前。4.可能存在两类情况,即整体的同一性与否,分有的从属性与否。紧跟着存在论的观点,我们会发现总有一个物既是自己的原因又是自己的结果,这类事物也叫自在物,它是区别梦境与现实的标志。这里的梦境也可以引申为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而与之对应的就是唯物主义的现实世界。回到我们之前对形式的探讨,我们发现形式的第一情形中又自然的体现出形式的另一情形,即对形式源头的考察。形式的源根据生存论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即内在的源与外生的源。它们之间是相对于同一整体性而言的,属于同一整体的为内在源,不同整体的为外生源,这里的整体一般指狭义的整体,即直觉下的空间组合。下面我们分别对两类形式作出分析,形式源如果是第一类的,内在的源。那么一种形式的作用是由其本身综合作用的产物。换句话说,自在造就形式的源动力,而自在又受限于个体。另一类的导向是这样的,外在的源通过综合作用影响限于事物的形式。而外在又可能进而划分为外在的个别和外在的全体。

这里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文学创作的意识形式的外在属性与内在源头,并进而揭示个别和整体的地位与作用。

当你翻阅多数文学经典,你就会发现文学的人物刻画及文学创作视角都有着惯性的约束。文学人物都是有限个,主要人物甚至更是少数。文学创作的视角限于具体的人物视角。尽管有些作品尽量突破这样的视角障碍,那也不过只是一种具体的反复。翻阅历史资料也有这样的发现,其中的创作手法竟与文学无异。还记得马克思第一次把唯物主义的视角引入到历史观之前,包括所有的人类社会都相信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由关键的少数所决定。马克思固然解决社会发展的唯物性,但对文学意识领域的形式却未有规范。尽管人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同意识的唯物性,却并未在意识的创作中产生多大反响。今天仍然有许多人相信英雄拯救论,个人主义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命运非凡,也恰恰是这样才出现迷信的市场。文学创作中,总爱把关键少数通过一定的情节表现出来,并通过一定的环境来达到渲染主题的作用。而相反大多数是从没办法被表现出的。文学创作以关键少数为由,无非就是想要通过特殊&的少数表达出一定环境下的大多数人的状态。文学创作的思想路线,是从单一的个体上升到大多数。而这种相对隐晦的方式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也就造成个体性的个人主义倾向。

个人主义倾向我们怎么理解,它当然能够激发个人的热情,这个层面上有着积极意义。不过,过度的个人主义倾向是信任破裂的根源。个体往往过于强烈的表现自己,超越所属的客观对象能力,容易产生虚假,谎言,虚荣,及一系列的意识障碍。甚至还会引发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个体主义倾向是以自身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是处于自身所限的个体无法避免的。个体主义只有与整体联系起来,才能把过多的主体意识分解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体主义转化为源动力。宇宙中运行的星体不存在个体主义,存在的只是源动力。

文学创作的形式以关键少数的情形与视角展开,这种方法本身就受限于所处的意识环境。文学以思想启蒙为核心,当思想到达一定的高度时,文学也就失去其根本意义。文学通过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启发个体与整体的联系。这种情形下,可能出现与其初衷不和的个体主义思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