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

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2019-07-07  本文已影响0人  建民_文

如今最大的趋势之一是越来越快的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上承载着的是电子商务、社交和视频。

稍微有些头脑的商人都会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搭车前行更省力。但作为传统企业想转型做互联网,第一步要做的是创新,这创新除了产品还有思维。

关于创新,有人曾做过一次有意思的测试,他问一些企业负责人,你们有多少人认为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按1到10分来评估其重要程度,你会打几分?

绝大部分人打了非常高的分,9分甚至是10分。

你焦虑吗?

他再问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自己的企业在创新上做得怎么样?请实事求是地给自己打分,这一次的分值非常的低,平均不到5分。

为什么会这样?

这要从传统企业的源头讲起,企业是工业时代建立起来的一种组织,封闭性和金字塔结构是其典型特征,企业的决策由几个高层人物做出,中间管理层上传下达,基层员工拼命干活,也就是说,整个企业只有几个人充分发挥了脑力,其他人更像是螺丝钉,这种模式无法灵活应对快速变迁的市场形势和用户需求,各种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企业大脑

为什么要创新?

相信大家都很敬佩1987年成立的中国民营企业华为,但是很少有人想成为华为。当华为2014年的研发费用是65亿美元的时候,就已经比A股上市的400家机械、医药、化工企业加起来的研发总经费282亿元人民币还多。

像华为这样真正在工程技术层面创新的公司,拥有了70307项核心技术专利,该公司的5G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绝对领先的霸主地位,拥有了核心的技术壁垒,他就有了定价权,2018年华为财报显示全球销售收入7212亿元,同比增长19.5%,净利润593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2018年研发费用支出1015亿元,占该年总收入的14.1%,过去10年,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已超过4800亿元。

另外,华为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从薪资上有所体现,2018年华为支付雇员费用为1124.03亿元,按目前华为员工总数18万来推算,其人均年薪为62.45万元。

创新的另一个维度是考验“分钱”的能力

当然 由于华为的强势入侵,导致美国政府都为之颤抖,相关的贸易斗争还在继续。

害怕不?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趋势结论,你越是往基础技术方向进行创新,你被别人替代的难度越大,你的创新红利的周期也会越长。

怎么做创新呢?

事在人为。

以前在很多成熟的企业里,不断的优化流程再加上职业经理人的操盘,可以获得稳定的成长,就像农民种田一样,只要不出现灾难性天气,员工行为与企业成功之间的关系肯定可以被验证,而我们通常使用KPI的方式去激励员工完成指定的行为。

可是,在创业、转型期间,员工行为和企业成功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被验证,就像袁隆平试验第一个批次的杂交水稻,结果除了增产外也可能会减产,这时候,我们就不能仅仅激励员工完成指定的KPI和行为了,而是要激励员工运用“全脑”,为了共同的成功目标,不断尝试新的行为模式,以期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转型相当于创业,有很多老板在抱怨,员工没有创业精神,员工缺乏主人翁精神,员工没有动力和压力,只是为了来混我的工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员工并没有在创业,他们自己并不是企业的主人,老板把持着公司100%的股权,却要求员工也像老板一样对工作投入热情,这不现实,这违反人性。

一切人的问题,最后都是治理结构的问题。

考验团队愿不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其实也是考验这个团队对这件事情的信心和投入程度。比如只拿基本工资进入创新团队,但他们享有这个产品较长时间的分红权来获得长远的收益,这样创新团队才有一定的风险和压力,也会被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的收益所激励,当然 这需要决策者有长远的眼光与相当的魄力。

相较之下,成熟期的企业,组织激励政策关注的是人的手脚(行为),在创业、转型期的企业,组织激励政策更应该关注人的全脑(创新),从组织的维度来看,变革时代,激励方式的变化是一切战略变化的基础。

“时间”出真知

对成员的过度指挥也会导致效率的下降,更不用谈如何创新了,让其本人去思考如何工作,才是责任感产生的根源。君不见,任正非在华为内部会议上的讲话:

谁来呼唤炮火,应该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而现在我们恰好是反过来的。机关不了解前线,但拥有太多的权力与资源,为了控制运营的风险,自然而然的设置了许多流程控制点,而且不愿意授权。过多的流程控制点,会降低运行效率,增加动作成本,滋生了官僚主义及教条主义。

我司正面临流程与组织整改的时机。我们已明确变革要以作战需求为中心,后方平台(包括设在前线的非直接作战部队)要及时、准确地满足前线的需求。我们机构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作战,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利润。平台的客户就是前方作战部队,作战部队不需要的,就是多余的。

为什么会走偏?

有一个名词叫“乙方心态”,什么是乙方心态呢?简单来说就是,甲方(客户)付钱给乙方来服务丙方(用户),但乙方但心里装的却是丁方(甲方的老板),这个浓缩版本解读有些烧脑子,下面来详细说一下。

比如说广告公司。广告公司设计出一个平面广告,这个广告最终是要它的用户看了喜欢的,是要让用户被打动并转化为付款用户的,但这个广告业务的付款人是客户(甲方)。广告公司(乙方)做出来一个它认为非常漂亮并具有营销效果的设计,交给客户去审阅,客户的专业程度一般都不如广告公司高,要不然也不会委托乙方来设计,但他会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我们的LOGO要做大一点,核心广告语要变成红字……

如下图所示,在实际的工作中,甚至常常会有N个甲方的存在,乙方需要像打怪一样去满足不同层级的甲方。委曲的乙方设计人员想着是对方付钱,那就改吧,改到最后就变成全是大标语,效果并不怎么样,但是客户愿意付钱,那就按客户的意思来,

广告公司的这种心态就是乙方心态,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取悦付款的甲方,实际的广告效果(丙方所接受到的信息)并不是那么重要。

对此,甲方是否能克制一下自己?让丙方或市场反映来做判断是否会更好?

辛苦的乙方

这只是一个类比,相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先机已不在,同一起跑线

借助微信发家的有赞商城的创始人白鸦说,淘宝已经没有自然流量了,一千万商家眼巴巴地在那看着,以各种方式在反复地把排名往前靠,哪来的自然流量?

2016年年初,三只松鼠的公关经理殷翔对媒体说:“3年前,我们发展一个线上用户的成本是25元,现在,需要100元”。 流量需要花越来越多的钱去购买,能上网的客户早就已经上网了,能上网的企业也陆续搬到了网上,网络电商的流量红利基本消失了。

据新京报测算,2018年,京东的单个获客成本达到1503元,2016年这一数字为142元,相比之下,阿里去年的获客成本为390元,2015年时为166元。

如果你是老板,请思考

1、请列举自己所处行业中的产品/思维/运营/的创新成功案例,对照分析一下自己。

2、你所在的公司的主要渠道是什么?流量成本是否在提高?

3、自己公司的激励机制,是否足以调动全体员工的创业创新积极性,发挥出“全脑红利”,去寻找更低价的流量及更优质的渠道呢?

忌傲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