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

你真的会陪伴孩子吗?

2018-10-28  本文已影响77人  乔言儿

前一阵子,一首打油诗“爸妈天天抱手机,小孩天天手握笔。爸妈天天把头低,小孩天天把题思。“刷爆了朋友圈,写诗的是合肥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控诉爸爸妈妈整日里只顾着和手机打交道,根本无暇顾及自己。想起来我每次带孩子去游乐场时,总看到大部分家长都是把孩子送进游乐场里面,然后坐在游乐场外面,抱着手机低头看起来,如果不是孩子呼喊,这些父母几乎不会抬头看一眼孩子。

无独有尔,家住河南的一位10岁小女生也在作文里发出了“妈妈到底是爱我还是爱手机?”的感慨。小女生在作文里写道:怎样才能让妈妈不玩手机?、爸爸妈妈是不爱我了吗?、如果我是爸妈的手机就好了。”稚嫩的文字让人感到一阵心酸。

上面两个孩子的例子绝不是特例,《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近七成家长会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这极易给孩子造成被忽视感,挫伤孩子的心理。

要说这些父母没有在陪孩子,并不对,他们的确陪在孩子身边。但是,他们的陪伴只是一种人在身边的形式,并没有做到真正的陪伴。

真正的陪伴不是“人在孩旁心在别处,“,也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吃喝玩乐,而是彼此之间的温暖呵护,心与心的交流。知名亲子作家叶萱在她的最新畅销书《和孩子一起玩,是最好的陪伴》一书里写道:

我们常说的“有效陪伴”想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孩子”那么简单——在确保孩子们的吃饱穿暖的基础上,如何引导他们丰富基本的知识体系,如何接纳他们的情绪表达方式。如何让他们也愿意接纳父母的情绪和建议,如何让他们觉得坐在身边的父母是自己亲密的战友而不是局外人、、、、、、

一个小时的高质量陪伴远胜过于一天的“朝夕相处”。有效陪伴孩子任重道远,绝非几日可以养成。

叶萱以她养育两个孩子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如何有效陪伴孩子以及如何让孩子在玩耍中快乐成长,而陪伴孩子的核心理念就是陪伴孩子“玩”。

玩耍,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意识到这一点。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父母秉持“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理念,在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开始就报各种培训班,其中大部分都不考虑孩子的喜爱意见,强迫孩子学习。才两三岁的小孩子就几乎失去了玩耍的时间,往返于幼儿园和培训班之间。

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和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深度探讨过,这位妈妈一脸忧虑得说:“我也不想早早送他们去培训班啊,可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我不送他们去上,怎么能跟得上别家孩子,要是给班级拖后腿了,我也难堪啊!”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忧虑和担心,但是如果仅仅是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就给孩子增加各种负担,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这也未免太残忍了。而且就算孩子报了很多班,如果不是他真心喜欢的,不仅起不到学习的效果,还会早早让他产生厌学心理,对父母也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关于培训班上不上一直都是个无法直接给出答案的问题。

那么,《和孩子一起玩,是最好的陪伴》的作者叶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答案是“玩”,对,你没有看错,就是“玩。”在和孩子一起玩耍中,挖掘孩子的优势,全面了解孩子的性格,做到因人制宜,个性化教育。

比如,叶萱发现女儿开始迷上了写作,她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立马把孩子送到写作培训班中去学习写作技巧,而是通过“玩“,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写作范围。她利用周末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用投影仪看电影,边看边分析,让孩子在看电影的同时参与思考;她在家里举办“话剧”,和孩子们分别扮演童话故事里的角色,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直到突然有一天,叶萱发现女儿能给她分享图文并茂的新故事,会自己创作“故事书,”,会在小饭桌上给别的孩子编排话剧、、、、、、

女儿把写作当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练习。七岁的小姑娘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把看到的所有有趣的见闻都记录下来,写作于她,已是一种习惯的养成。

同样,叶萱还在与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发现了孩子其他的兴趣,她逐步引导孩子,在尊重孩子自愿选择的基础上,为孩子报了孩子喜欢的培训班。舞蹈、美术、手工课、、、、、、孩子全凭自己的兴趣,是学习也是一种玩耍。更难得可贵的是,因为叶萱从来没有逼迫过孩子去学习,也没有拿别人家孩子的优势和自己孩子比,她的两个孩子不仅能对别的孩子的才能表示由衷赞赏,还能坚定自己的爱好,不盲目随从,有自己主见。

龙应台说:“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弄脏自己的裤脚。”

玩,能够让双方都能享受到游戏的愉悦感。而在玩耍中建立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形成主动思考,找到他自己的兴趣,培养好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玩的形式多种多样,和孩子一起观察地上的蚂蚁,带孩子看一场科技展,陪孩子在海边捡贝壳,与孩子一起拼积木,参与孩子的过家家游戏、、、、、、

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始终记得父母只是孩子的引导者,真正的决策者是孩子。

每位父母都想竭尽全力把最好的给孩子。然而什么是最好的?是漂亮的衣服,昂贵的玩具吗?显然不是,所有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就是父母的陪伴。《西尔斯亲密育儿百法》用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每一位婴儿从出生起就能感知父母关注自己所带来的快乐感。而这种快乐感是任何玩具都替代不了的。

其实,孩子需要我们陪伴的时间也就是18岁以前,而这里面还会因为年龄越大,陪伴的机会越少。18岁以后,可能就是我们一次次目送着他们远离的背影。当我们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时候,可能会遗憾没有好好陪伴他们。

《和孩子一起玩,是最好的陪伴》这本书最让人感到温馨的是父母了解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也让人看到孩子和父母都在彼此的陪伴中互相成长,共同进步。

用心陪伴孩子,好好享受彼此拥有的时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