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和小黄
《小蓝和小黄》的创作故事
1959年的一天,李奥尼带着五岁的孙子和三岁的孙女坐火车短途旅行,因为两个小淘气一刻不得安宁,他随手拿起一本杂志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他把广告页撕成蓝色、黄色和绿色的圆片,即兴讲起了故事。故事很成功,不但迷住了孩子,连邻座的大人都被吸引了。
后来经过一番整理制作,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名作——《小蓝和小黄》。这本处女作让他声名远扬,并且掀起了一场视觉冲击,被人们惊呼为“图画书的出发点”。
文本内容
这是小蓝。
小蓝的家里,
还有蓝爸爸和蓝妈妈。
小蓝有好多朋友,
可是他最好的朋友是小黄,
小黄就住在街对面。
他们最喜欢玩藏猫猫,
和转啊转圈圈的游戏。
在学校,他们整整齐齐地排排坐。
放了学,他们就又跑又跳。
一天,妈妈要去买东西,
她对小蓝说:“你待在家里别出去。”
可是小蓝还是跑出去找小黄了。
唉!街对面的房子里没有人。
他这边找找,那边找找,
找呀找呀……
突然在拐弯角上,找到了小黄!
他们开心地抱在了一起。
他们抱啊抱啊,结果他们变绿了。
然后,他们去公园玩,
他们穿过一条隧道。
他们追着小橙玩。
他们又爬上一座大山。
啊,好累,
他们回家去了。
可是,蓝爸爸和蓝妈妈却说:“你不是我们的小蓝,你是绿的。”
黄爸爸和黄妈妈也说:“你不是我们的小黄,你是绿的。”
小蓝和小黄好伤心。
他们哭了,流出了大滴的蓝眼泪和黄眼泪。
他们哭啊哭啊,直到全都变成了眼泪。
最后,他们把自己收拢到了一起,他们说:“现在,爸爸和妈妈能认出我们来了吧?”
蓝妈妈和蓝爸爸见到他们的小蓝,开心极了。
又是抱又是亲。
他们也抱了小黄……
但是,快看……他们变绿了!
现在,他们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于是,他们走到街对面去报告这个好消息。
大家高兴地互相拥抱。
孩子们一直玩到吃晚饭的时间。
故事讲完了。
初看这本书时觉得很浅显,不过讲的就是一些不规则的、不同颜色的排列组合,蓝加黄等于绿这么个连小孩子都知道的原理,所以并未深读。可这次借着工作坊荐读的这股东风,又反复看了好几遍,有了些想法。
好朋友应是彼此本身是独立的个体,对方身上有自己不具备的特质,同时在一起又能产生化学反应,基于此,小蓝最好的朋友是小黄。
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起上学,游戏,放学回家,一会儿见不到就心生想念,当小蓝找了好久终于找到小黄的时候,他立刻迫不及待的抱住了他,抱了很久很久,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居然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从未有过的颜色——绿色。
小蓝和小黄披着小绿这件新衣回了家,双方父母都认不出他们,他们很伤心,流出了大滴的眼泪,最后将眼泪汇聚到一块,他们又变成了爸爸妈妈认识的小蓝,小黄。
此时的小蓝,小黄还是原先的小蓝,小黄吗?
答案是否定的,俩个人经过融合彼此都产生了一个新我,这个新我吸纳了对方的优点,更有活力,生机。但是这种融合并不是谁主导谁,而是彼此既独立又影响,相互成全,是一种心灵的融合。这个过程既是寻找,也是重塑,更是一种成长的过程。
青春期的孩子们在交友时难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如果双方是一种正相关的强化,而不是消耗,那么两个人都会寻找到更优秀的自我。
亲子关系亦复如是,见过太多彼此相互折磨的亲子案例了。在这样的家庭中,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渴望压倒西风。这样的“小蓝”“小黄”怎么会发自内心的拥抱呢?父母与子女的理想关系也应是相互濡染,浸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双方又各自安好,独立发展。
无论哪种良好的关系首先都依赖于个体的优秀。其次要有认识,尊重自我与他人的意识。最后要保有长足发展的眼界,不吝与他人同快乐,共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