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真爱是一个人最好的滋养
前期导入:
几乎每个人都有心理疾病,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逃避痛苦和问题是人类患上心理疾病的根源。
心智成熟的最大挑战是直面痛苦,解决问题。
我们靠什么走向心智成熟?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自律和爱
自律是解决问题的最主要工具。爱是推动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自律四个要点: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爱:只有真正的爱,才能使我们有勇气面对痛苦,让我们成长改变,一步步走向心智成熟。
“自律”是本书第一部分阐述的内容,本期我领读的主题是本书的第二部分“爱”。
一、爱的定义
爱很神秘,爱的种类也很多,爱的定义也不是唯一的。
佛教中讲: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
基督教提倡:“神爱世人,爱人如己”。
作者给出爱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二、对爱的误解
这里给出四种对爱的误解。
第一种:坠入情网≠真爱。
例证:
——结婚两年的D太太,莫名其妙地变得忧郁起来,总是提出不起精神来,想当初恋爱时多么有激情。
——结婚两年的E先生,出现严重的偏头痛。因为妻子非常奢侈,根本不是当初那个“完美无缺的人"。
——F夫妇坦承早已没有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于是不断寻找各自的“真爱”,互相欺骗与背叛。
解析:
坠入情网,可以造成“爱是永恒的”这一幻觉。这一幻觉的起源,多半来自童话式的浪漫爱情。王子和公主享受世人的簇拥和欢呼,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一生一世,相亲相爱,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坠入情网,我们感觉爱无比强大,能够征服一切,前途无限光明。但实际上,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别人的"自我"合而为一。从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
残酷的现实,日常的琐事和难题,会使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彼此的欲望、爱好和想法都相去甚远,差距无法缩短。于是,两个人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拢,又恢复成为两个不同的个体。
如果和伴侣有了摩擦和冲突,如果曾经的激情慢慢消失,那么必然错在我们当初的选择———我们可能违背了上天旨意,错过了最适合我们的人。事实是:我们把初恋时爱的感觉,当成永恒的爱。这是一种错觉、一种误会,我们后悔不迭,要么一辈子痛苦,要么与对方分道扬镳。
其实从本质上看,坠入情网只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和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它的意义在于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而已。
坠入情网虽然是一种幻觉,但是让我们心甘情愿的步入婚姻的陷阱,推动了家庭和婚姻的运转。这只是爱的基础。情侣只有脱离情网之后才能够真正相爱。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自我界限得到扩展,让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
第二种:依赖≠真爱
例证:
——有个30岁的机床工人,因他不关心家人,还酗酒,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他痛哭流涕:“没有家人,我一刻也活不下去了,我真是太爱他们了”。但两天后就高兴起来,因为在酒吧遇到一个姑娘,她说喜欢他。
——有位年轻漂亮的女性,走马灯似地与不同的男人发生关系,毫不在乎对方的性格和人品。不管与哪个男人交往,她都过分贪恋,就像爬藤一样把对方越缠越紧。
解析:
心理医生天天都会碰到此类问题。这种情形,多出现在因情感失意而极度沮丧的病人身上。他们无法忍受孤独,甚至产生轻生之念或以自杀相威胁。他们痛苦地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他(她)啊!”
我不得不告诉他们:“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地说,那是寄生心理。因为过分依赖他人而心理失调,他们会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都寄托在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反而让双方都失去了独立和自由。
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这是最常见的心理失调症状。
这种疾病的人总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就如同饥肠辘辘的人,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拿不出食物帮助别人一样,他们孤独寂寞永远无法体验到满足感。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方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会心满意足。
在消极性依赖的婚姻中,夫妻之间的分工格外严格,丈夫不会做妻子的事,妻子也不会做丈夫的事,离开了妻子,丈夫并无法生活,离开了丈夫,妻子也无所适从。有些依赖性过强的人婚后甚至可能放弃婚前的本领和技能。
导致消极性依赖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爱,这种依赖性多来源于童年时期,由于患者的父母缺乏爱的能力,孩子在孤独和冷漠中长大,所以就会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一旦抓住一个人,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不顾一切地寻求他人的爱和关注,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要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
正常的婚姻关系中,夫妻之间有所分工。但也可以适当进行角色互换,给生活增添更多的情趣,可以减少对对方的依赖性。可以训练我们在没有伴侣支持的情况下仍然正常生生活,而不是突然间失去主张,不知所措。
夫妻双方只有更加独立,而不是“合而为一”,才能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才能使婚姻生活更为美满。因惧怕孤独而选择婚姻,注定不会成就幸福的婚姻。真正的爱尊重彼此的独立,也敢于承担分离和意外丧偶的风险。
第三种:精神贯注≠真爱
这里,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共同的表现都是过度溺爱。
例证:
——有一位年轻的男患者大胆小怕事,性格拘谨内向,他告诉作者母亲对我的爱太深了,他因为害怕我在外面受到伤害,从上小学第1天开始就天天开车接送我上下学,直到高中三年级时他仍然不肯让我坐校车上学。经过我的苦苦哀求他才终于同意让我坐校车,他真的是太爱我了。
——二战时期美国士兵娶了欧洲新娘,这些战争新娘,因为语言不通,起初只是唯命是从。当这些新娘学会英语后,有了自主独立意识,矛盾冲突就开始了。
——一个喜爱园艺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园艺,完全忽视家人。
解析:
母亲把孩子永远当成婴儿来对待,不希望孩子发展自我意志和独立精神。妈妈就是把溺爱当成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他反而会妨碍被爱者的心智发展。
培养某种爱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合理而健康的爱好是培养自尊自爱的必要手段,但爱好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终极目标,否则就偏离了人生的方向。
因为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就不见得有心灵的感受。
人类对宠物的爱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他们身上,并不存在双方有效的沟通,人类所看中的不过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
爱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爱的唯一目标乃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进步。只有人类的心灵才有成长与进步的能力。
对婴儿的爱,对宠物的爱,以及对唯命是从的伴侣的爱,多是出自父性或母性的本能,这种爱不是主动选择和努力的结果。
爱金钱、爱权力、爱宠物、爱园艺,都是“爱”,如果在这些爱好中,增长了心智,获得了自我界限的拓展,就是爱,否则就不是真爱。
第四种:自我牺牲≠真爱
例证:
——有一位女士被丈夫遗弃后向心理医生求助,她哭诉说丈夫虐待成性从不关心他,在外面有一堆的女人常常喝的名鼎大醉,深更半夜才回家,对她不是打就是骂,对孩子也不管不顾。这样的遭遇听上去让人同情,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女士经受虐待长达20年,和丈夫两度离婚又复婚,中间无数次分手又和好。
——有位牧师全家人都成了心理疾病的患者。这位牧师认为自己为家庭从早到晚操心,可谓殚精竭虑。而他的工作负担也相当重。回到家里为成为好丈夫,好父亲,比如,坚持替妻儿收拾房间。他们有什么需要,也尽可能满足。
解析:
案例1中的这位女士乐于忍受虐待,可能因为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当丈夫回头请求和好的时候,她便从受虐者转变为虐待者,感受到自我的优越。
案例2中的父亲,因为自己的父亲品性恶劣,他就立志要成为截然不同的人,立志成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但付出太多的努力,却让家人变得脆弱无助。事实上,他对家人的爱,是来源于自己对父亲的反抗,这种过分的爱,让他接近受虐狂的边缘。
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这种将自我牺牲当做是爱,其实在潜意识里他们都是在满足自我的需求。
结论:
上述这些被误解为爱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给予者,以爱作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其核心动机都只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已。而真爱的目的永远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三、什么是真正的爱
首先,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
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由于爱是不断扩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付出努力,去跨越原来的界限。
最后,真正的爱是行动。爱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
四、再论“爱与自律”的关系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爱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感,必须适当的约束,爱的感觉能产生创造性的活力,但如果不加约束,这感觉就会变成逃出牢笼的野兽,它不仅不会成为真正的爱,而且还会造成极为混乱的局面。真正的爱需要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需要付出必要的精力。
无论是自律与爱都是要付出努力,与实际自然规律“熵增”是相反的,所以很难,所以是少有人走的路。
爱是神秘的,爱究竟从何而来?再漫长的旅程也都有尽途,那心智旅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本书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要阐述的内容。
五、结语
有人在一起是一种耗损,有人在一起是一种滋养。
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真爱是一个人最好的滋养。
真正的爱,既成就自我,也成就对方。
1+1>2而不是1+1<2。夫妻关系,亲人关系,朋友关系,职场关系,均应如此。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
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中间舞动。
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
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
倒满彼此的酒杯,但不可只从一个杯子啜饮,
分享你们的面包,但不可只把同一块面包享用。
一起欢笑,载歌载舞,
但容许对方的独处,
就像琵琶的弦,
虽然在同一首音乐中颤动,
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
交出你的心灵,但不是由对方保管,
因为惟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灵。
站在一起,却不可太过接近,
君不见,寺庙的梁柱各自耸立,
橡树与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纪伯伦 《寂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