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对成功的影响力
本文摘自书籍《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
在当今社会中,教育程度是影响个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一个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利于学习者,而不利于愚昧或无技术者的经济环境中。
在全球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的那些国家拥有更高的大学入学率。在欧洲和美国,高等教育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是不受教育所导致的潜在成本却增长得更快。在美国,拥有大学学历和拥有高中或以下学历的人群的收入差距达到了现代社会以来的新高。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比高中肄业生高出80%。
良好的中小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前提。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越来越关注为何有些儿童在中小学阶段比其他儿童表现得更好。我们知道,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对此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个人的能力和潜质又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研究得最为详尽的因素就是智力。虽然IQ分数的有效性和显著性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但是大量的证据显示,智力或“认知能力”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
然而,IQ绝对不是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举出聪明的孩子没有拿到学位,而不那么聪明的同学却拿到了学位的例子;大学教授都知道,有时候最聪明的学生反而是最懒惰的。最近几年,研究教育成果差异的心理学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那些非认知能力特征,比如个性或者性格等。现在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学习习惯对在校表现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从前的预期。这一现象在高等教育中显得更为突出,因为智力的差异在这个阶段已经很小了。一项对英国学生中精英层的纵向研究表明,个性特征所产生的影响是智力的四倍。
那么,哪些个性特征最为重要呢?获得研究者最多关注的特征是责任心及其相关的品质,比如毅力、自律,以及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Duckworth)所称的“坚韧(grit)”,也就是接受失败、克服困难、坚守长期目标的能力。这一系列态度与较高的成绩具有一致的相关性。[1]最新的研究以有力的证据表明,还有一种个性特征同样对教育的成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伦敦大学金匠学院(Goldsmiths,UniversityofLondon)的讲师索菲·冯·斯蒂姆(SophievonStumm)根据已有的关于个体学习成绩差异的研究成果组织编写了一份综述。他们综合了200项研究,研究对象总共包括近5万名学生。她假设求知欲(intellectual curiosity),即“主动寻找机会,去参与并享受那些需要付出努力的认知活动”倾向会对成功有所帮助,因为这些学生会渴求学习新的知识并探索新的想法。数据显示她的假设是正确的:冯·斯蒂姆及其合作者们发现好奇心对学习成绩的贡献大体上与责任心相同。两者相加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力。根据冯·斯蒂姆的研究,拥有一个求知若饥的头脑是学术成就的“第三个支柱”。
2012年,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们进行了一项对过去研究成果的分析。该分析集成了从1997年至2010年发布的241项研究数据,试图分析出在一个高中生的背景和个性中是否存在某些能预示着他将来进入大学后会获得成功的因素。他们的发现与冯·斯蒂姆的惊人地相似。研究者们调查了三大类可能的预测参数:人口统计学参数,如性别和社会阶层;传统的认知能力因素,如智商和高中时的学习成绩;以及42个曾被人认为与教育成果有关的个性因素,如自尊心和乐观态度。他们发现,人口统计学参数对大学时期的表现几乎无影响(如社会阶层一类的因素对学生的最大影响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上大学,所以不会显现在这项统计的范围内)。对未来成功的预期最有效的参考因素是智力和在校表现。其他因素都没有特别显著,除了责任心和认知需求,也就是我在前言中所提到的科学界对好奇心的衡量指标。
其中的道理非常直观:一个聪明的孩子只有持续地付出努力才能发掘自己的潜力,然而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学习欲望,就不大可能会坚持下去。但是只有现在,研究者们才能够量化好奇心对教育成果的影响。事实上,冯·斯蒂姆认为好奇心可能是影响个人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将智力、坚持和对新事物的渴望这三者合而为一。那些对自己正在学习的事物由衷感兴趣的人往往会更加努力地去理解和掌握。我们还知道,兴趣有助于思考。心理学家保罗·西尔维亚(PaulSilvia)解释说,当一个人对他所读的书籍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读得更认真,会更有效地处理信息,找到新旧知识间的更多联系,并且会思考这本书所引发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由此可见,好奇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影响整个社会好奇心水平的因素包括我们的教育体系、育儿方法、教学风格以及社会态度。而所有这些都正在受到我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