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红楼梦》第七十回内容分析①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添柳絮词
01
贾府里因年岁逼近,事多繁杂,林之孝把贾府里8个25岁的该娶妻成房的单身小厮列成名单,凤姐问贾母与王夫人意见,鸳鸯、琥珀、彩云各原因不会嫁,除了凤姐和李纨屋里的粗使大丫鬟,其余年龄尚小,便令他们外娶去了。
从这里的描写可以猜出,贾府里几百号人当中,家奴不在少数。之前写过的赖家就属于贾府的老奴。而婵姐儿的姥姥是夏婆子,她的母亲跟柳家媳妇一样,是贾府的厨役。说明婵姐儿一家三代都是贾府的家奴,她的舅家也在贾府。可见贾府里也有许多几代家奴亲戚势力。
而这些家奴中几代为奴者,势必会有后代联姻结亲。单身的小厮与丫鬟,皆可提亲婚配。但像钱槐看上柳五儿,双方父母愿意但柳五儿单方不愿意的便也无法;还有被丫鬟直接拒绝的,像鸳鸯、琥珀、彩云等;那在贾府里无法娶妻成房的小厮也只能外娶女子了。
贾府里的家奴构成一角风景还可以慢慢猜,像小红与贾芸、龄官与贾蔷又属特殊一族,一个是贾府里库管家林之孝之女,因有了攀附之心,与贾府旁族贾芸同属励志派,那能成一对也就值得祝福了。还有十二优伶里的大红人与贾蔷的日久生情,一切都变得好说。
这一向凤姐病了,她的病与宫中一太妃欠安几乎同时开始,都发生在元宵节左右,年事忙完后,凤姐便小产了。这对凤姐一直想给贾琏留下一子的愿望再次落空。她的调养到八、九月间才渐渐恢复一点。所以我们看到了贾琏偷娶尤二姐为妾留后的正当理由,而这一切皆在凤姐调养身体期间所发生。
也因此,让我们见识了平儿、李纨、探春与宝钗四人协理贾府的能力。
宝玉也病了,她的病总跟凤姐不离不弃。但宝玉是因心里难过而伤心,冷遁柳湘莲、剑刎尤三姐,金逝尤二姐,气病柳五儿等都成了他的病因。让人们感觉他很不正常。
联想到了第二十五回里,正值王子腾夫人过寿,宝玉被贾环蜡油泼面,凤姐此前言行得罪赵姨娘,因此,赵姨娘联合马道婆背后整蛊对凤姐宝玉施魔法,导致凤姐用剑杀人,宝玉病入膏肓,还是一僧一道及时赶来为通灵宝玉施法后,才让凤姐与宝玉脱险。
尤三姐自刎与柳湘莲出家跟尤氏、贾琏、薛蟠等皆分不开,后来的秋桐属兔冲喜说与尤二姐之死却与凤姐施展的恶毒心计有关。柳五儿因玫瑰露茯苓膏一事被冤枉气病,使她来来怡红院当差的最佳机会失去,为此宝玉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
02
李纨探春料理家务不得闲暇,接着又过年过节,出来许多杂事,竟将诗社搁起。说起诗社,还是在三十七回,贾政学差上一年的8月20日起身后的事情。
如今春季来临,万象更新。这日一早,宝玉与晴雯、麝月与雄奴(芳官)玩胳肢触痒的情节终于打破阴霾,让人开了怀。李纨先打发碧月来寻手帕子,湘云又打发了翠缕请宝玉去沁芳亭瞧诗。
事情一桩接着一桩,不得闲暇,竟将诗社搁起。一日,湘云打发翠缕要宝玉快出去瞧好诗,宝玉忙梳洗了出来,果见黛玉、宝钗、湘云、宝琴、探春都在沁芳亭,手里拿着一篇诗看,赞叹不已。
宝玉一壁走,一壁看那诗,原是《桃花行》。看了“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等悲伤之语,想到必是黛玉所作,因而落下泪来。宝琴笑说是她所写,宝玉道:“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大家建议应该另起诗社。宝玉听了点头说好。说着,大家一齐往稻香村来找李纨。至稻香村中,将诗与李纨看了,自不必说,称赏不已。
诗社散了一年,没人作兴。湘云说起诗社秋天不发达,如今恰好万物逢春,皆主生盛。于是建议把李纨稻香老农的“海棠社”改为以潇湘馆主人黛玉为社主的“桃花社”。起社时间为三月初二。
次日饭后,大家又齐集潇湘馆。拟题时,黛玉说:“大家就要桃花诗一韵。”宝钗道:“使不得,从来桃花诗最多,纵作了,必落套,比不得你这一首古风。须得再拟。”恰逢王子腾夫人来,陪了一天。次日,又赶上探春生日,少不得又玩笑一日与合家寿仪等事,于是诗社的开社时间又挪为初五。
家政来信,说六七月中准进京等语。大家喜之不尽。偏生王子腾之女许给保宁侯之子为妻,择于五月初十过门,凤姐又忙着张罗,常不在家。王子腾夫人又来接凤姐并请中众甥男甥女闲乐一日。贾母和王夫人命宝玉、探春、黛玉、宝钗四人同凤姐去。这三月初五的诗社便至今未开。
可见计划总在变化中。诗社的一再延期就像黛玉的命运般,明明与宝玉铁板钉钉的婚姻之事,却也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无法预计的,事情突然间冒了出来就得应对与处理,原来的初衷是好的,可是事态发展又不由人。
03
宝玉知父亲要回,袭人也忙提醒他学业之事,催促他学习补字,宝玉亲检实在搪塞不过,于是着急决定发愤,每日练字一百个。贾母听后很是欢喜,王夫人听了怕宝玉急出病来。探春宝钗都把自己每日临摹帖送宝玉救急,紫鹃也送来了黛玉的模仿字迹,宝玉一见字迹与自己的十分相似,很是贴心。后来史湘云、宝琴也都临了几篇相送,虽不足功课,也足够搪塞了。
只是贾政却因最近近海一带海啸,需查灾情访民生,于是又延期回家至冬底。宝玉得知如获大赦,把字又搁一边,仍是照旧游荡。
一日,史湘云见柳絮飞舞,偶成小令,宝黛看了都称新鲜有趣。湘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赞成,一面预备果点,一面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
湘云宝钗二人拟了柳絮之题,又限了几个寄调,众人来拈阄,宝钗得《临江仙》、宝琴得《西江月》、探春得《南柯子》、黛玉得《唐多令》、宝玉得《蝶恋花》,紫鹃炷香作诗,大家各取意境,作诗后观摩评比,公推宝钗的“临江仙”为尊。
回忆上次起诗社的背景,大家主要以仿写唐诗来看格律与意境。而这回的填词则是以仿唐宋词的手法玩出新花样。
忽听窗外作响,众人唬了一跳。原来是宁府飞来的断线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于是众人兴起,纷纷放起风筝。依民俗之说,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于是大家又兴头大起,纷纷回去把各自屋里的各样风筝拿出来一起放飞。看那飞在高空中的,故意让断了线的,搅缠在一起的风筝在起起落落间,大家拍手哄笑的样子,春天之暮,有了欢笑声,一切又显得那么美好。
而这一回的放风筝,也是引入了曹雪芹扎风筝的传说。据说,曹雪芹曾为了帮助老乡度困,教会了他扎风筝的技术得以度日。
风筝的前身是墨子用木头制作的一只木鸟,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墨子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曹雪芹具体研究了前人制作风筝的方法,并通过自我创新与改造优化,把扎、糊、绘、放的技法和工艺,结合每种风筝的制作绘图与骨架详细放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曹氏风筝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