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阅读:《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是一本“努力解释消费的理论著作”。距离它2007年3月出版发行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有人说,这本书是一本预言书。作者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回应到,他只是“从2002年到2006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中,按照逻辑推理,写出的这本书,当时并没有想到有些内容,应和了以后的消费趋势,他只是想揭示,消费背后的问题。
在本书中,有几个方面,给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作者提出的“消费机制由五种行为或心理构成”:
第一是广告。在我们眼里,广告无处不在,烦不胜烦,我们采取不看,换台,来屏蔽它的骚扰。商家还要投入巨资打造广告,不停地投放广告,有多大作用。
“广告造就了消费世界的影响和氛围。”我们感觉没多大作用,但它却声势浩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消费选择,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与其说广告在诱导消费,不如说广告本身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消费,并且是商品世界中最夸张,空洞无聊的消费。”商家明白广告的作用有限,为什么还不停地投放?作者说,商家为了竞争,为了解除自己在商品销售上的焦虑,广告是商家之间的防御战,花钱买心安,是心理上的解忧丸。
第二是降低消费门槛。“消除消费者的价格约束”。商家通过商品简化,方便,快捷,让更多的人消费;通过复制,连锁,打破顾客心理上障碍;通过改造商品和优化服务形式,作为让顾客持续性消费的手段。
第三是商人通过买通官员和专家而操控消费。第四人们物质崇拜的心理,以物品证明身份。人们对奢侈品名牌的追求就能反应这一心态。
第五是时尚。“时尚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时期,人们崇尚和追求的东西。”作者说,追求刺激和新奇导致了时尚,时尚推动着商品消费。时尚潮流裹着人们,在不停的消费中,为社会进步贡献着力量。
对于温饱线和幸福的关系,作者说,在温饱线以下,人们收入的增加跟幸福感成正比;收入过了温饱线,收入的增加跟幸福不一定成正比。也就是说,物质满足到了一定程度,物质再满足,并不觉得幸福。如同“苦惯了不觉再苦,甜惯了不觉再甜”一样。
对于“恩格尔系数”的说明,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通过对英法德比等国家的许多工人家庭收入变化,与各方面支出之间对比例关系,得出了家庭食品支出跟消费支出总和百分比高低,反应出家庭的富裕程度。这个定律就叫“恩格尔系数”。
59%以上为贫困
50~59%为温饱
48~50%为小康
30~40为富裕
小于30%为最富裕。作者说,从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趋势,就可以看出社会总消费中的非物质化趋势。这就是作者说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不是对物质的追求,也不是对舒适的追求,而是对“牛逼和刺激”的追求。
“舒适,牛逼和刺激”是作者总结的个人追求的三个目标。舒适“生理需求,使人生理舒适,免去各种劳作,或是提供这些需求和欲望的进一步满足。”;用“牛逼”代表人的第二个欲望,有点让人不好理解。作者说,用牛逼,他觉得贴切。一是清晰表达这种欲望,二是追寻到生物性“牛屄”即动物的性炫耀与性崇拜。用在人这里,就是牛逼,即人的源自本能的追求,彰显自我,比如地位,身份和事业等。
以前认为,消费就是支出,就是花钱嘛。通过阅读,知道了消费并不简单,背后的复杂知识,也算了解电皮毛,算是有点收获吧。
❤️ 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