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情感

亲密关系四要素:相互吸引,适度依赖,保持独立,敢于磨合!

2020-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沐阳说

​01 / 亲密关系始于相互吸引。

所谓一见钟情,所谓情投意合,所谓相见恨晚,所谓一见如故,其实说的就是相互吸引。

被吸引的因素有很多,我们都很容易因为一个人的相貌、谈吐、才华、财富亦或其他被吸引,有时候,更是简单到只需要一个照面。

而不难发现,相互吸引似乎有三个重要的要素:

一为距离;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其他情况一致,距离更近的两人,更容易互相吸引。

二为相似度;在物理学的磁场中,我们说“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而在人际交往中,却更讲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人的相似度,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性格品行,越相似,越能互相吸引。

三为熟悉度;我们更愿意去相信自己熟悉的人,与熟悉的人交往,是足够放松的,这也是相互吸引的前提。

但需要注意的是,吸引,并不代表亲密关系建立的唯一前提。

因为很多可以让你被吸引的要素是可以伪装的,一些不怀善意者,一些另有所图者,可以轻松伪装成你喜欢的样子。这很容易理解。

所以,决定亲密关系能否建立的依据,还需看向对方的“更深处”,甚至看向对方的“最低处”。

在电视剧《知否》中有一句台词说,与人相守,最终依靠的还是那最低处。还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说,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任何的亲密关系,都是这样,所以要开始一段亲密关系,一定要尽可能的熟悉对方,被吸引所带来的光环背后,还有一些未被看见的,比如品行,比如三观。

02 / 依赖与独立,亲密关系中的“黏性”和“界限”。

台湾某个大米品牌的广告词中有一句话:有点黏,又不会太黏。

这句话是说,煮出来的米饭黏度适中,口感很好。而我们同样可以用这句话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伴侣、亲子之类的亲密关系。

“黏”这个词,其实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这个字很有画面感,胶着的液体,粘在手上,甩不掉,也不容易清理,给人极不利落的累赘感,往往那种手感,也让人极为可怕,甚至恶心。

而回到亲密关系上,亲密两个字决定了这段关系注定会有“黏性”,我们不会再期待那种完全疏松的关系,这会让这段关系变得没有存在感。我们似乎又极为需要这样有“黏性”的关系,这种“黏性”,我把它具象为我们对彼此的某种需要、或者某种寄托,这种需要或寄托,就是依赖。

好的亲密关系需要被依赖,也需要被需要。

这句话有点拗口,但不难理解。

就像夫妻之间,我们好像谁也无法替代对方的角色,更不能一个人包揽所有的事情,就像女人既能挣钱养家,又能包揽家务,还能养育子女供养公婆,那还需要男人干什么?

前段时间二刷《请回答1988》,有这样几个情节:

正焕的妈妈美兰要回娘家几天,临走之前,她事无巨细的向父子三人交代事情,包括做饭、洗衣甚至连什么时候该换煤炭都交代的很清楚,最后还是极不放心的离开了,她甚至说,三个男人离开她,一定就没办法生活了。

果不其然,她一离开,三个男人便放飞自我,把家里搞得一团糟。

就在美兰回来当天,父子三人便以极其快的速度整理家务,很快家里一切整洁如初,三人沾沾自喜,很自豪的告诉美兰,就算没有她,他们一样可以过的很好。美兰看着家里的一切,非常的失落,郁郁寡欢,情绪低沉,父子三人很是不解。

正焕向朋友东龙说起这件事情,东龙便支了个招,于是正焕在哥哥煮拉面的时候故意把他的手烫伤,在爸爸换煤炭的时候故意弄碎煤炭,美兰一边嘟囔一边在家里来来回回的奔忙,心情也变好了。

美兰不开心真正的原因便是她突然觉得自己在家里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离开她,父子三人还是可以很安稳的生活下去,她其实不那么被需要,这种可有可无的感觉才是最让人失落的。

有一条情感定律,叫做“需要和被需要”。

婚姻中,夫妻彼此之间感觉到被对方需要,这种感觉越强烈,感情越牢固,越不容易分离,婚姻也就越幸福。

而任何亲密关系,都是如此。

工作之中,你需要信任的合作伙伴;生活之中,你需要亲密的朋友;你需要被理解,需要被关怀,这种依赖,往往是我们满足自己心理需求和现实需求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弥补了我们自身的软弱、局限和无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整和滋养。

当然,依赖也不总是好的,正如前所说,它有一个界限,米饭太黏,难以入口,关系太黏,让人生烦。

而太过依赖,就意味着你对这段亲密关系有了过高的期待,期待过高,便注定会失望,失望太多,关系就面临裂痕,这是一个死胡同。

还需要知道的是,对别人太过依赖,会让我们自己失去“核心竞争力”,说的狠一些就是,我们会逐渐“无能”。

这或许很容易理解,所以我们说,亲密关系需要适度依赖,而在这之外,还需要彼此独立。

所谓独立,是在为依赖设上一个界限,同时,也加了一道保险,什么意思呢,在某种需要无法通过依赖对方来达成时,我们仍可以通过自己来完成。

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歌颂独立,很典型的例子便是近些年来结婚率越来越低,离婚率逐年攀高,部分地区的离婚率甚至接近一半,看上去,人们对婚姻的需求越来越小,似乎也可以理解为,只要足够独立,我们就可以完全不用依赖任何人。

房子自己买,饭自己做,钱自己赚,一个人休闲娱乐也能自由自在,除了孩子不能自己生,还有什么不能自己做?

独立所带来的好处确实很多,自由、舒适、最重要的,还有安全感。

越是独立,就越对关系中的情感需求就越小。越是独立,对关系中的现实需求就越小。

这时候,不光是亲密关系,是任何人的所做作为,对他的影响就越小。

因此,一个人越是独立,他活得也就越是潇洒,在情感关系中,一个人越是独立,就越不容易被抛弃。

诚然如此,但发现了吗?独立的前提,是经济独立,是富裕,是足够的能力和资本,这种独立,门槛不低。

而独立的坏处也显而易见,孤独

长期的独立,带来的结果是你只善于与自己打交道,而没办法融入其他关系,你的世界里只有你和你的事,没有他人。

当然,有人说,没关系,反正也不太需要。

但是,仔细一想,其实没有人能在所有方面所有时候都独立,而最关键的是,很多时候也没有必要非要独立。

相比古代农耕社会,我们现代人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对于那些独立者,在当今这个便捷的科技社会,可以用钱办到很多事情,在其他方面仍可以独善其身,但在情感诉求上,必然也不能免俗。

在面对情感问题上,不管是倾诉、排解、或是抚慰,这都是建立在彼此付出真心的情况下,而真心,金钱是买不来的。

尽管独立,但也需要依赖,这是给了我们一个喘息的机会,节省了我们很多力气。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强大的时候供别人依赖,别人强大的时候也可以供你依赖,你有独立能力的地方别人恰好需要依赖,你依赖的时候他恰好有独立能力。如此你们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心理联盟,一段非常理想的亲密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中,没有谁是一直都在“被依赖”的状态,没有谁一直处于“满负荷”的状态,都有松气的时候,都有放空的机会,不管是对机器,还是对人,这都是有益无害的。

所以,依赖与独立,在一段亲密关系中,都不可或缺,他们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称之为合作,而合作,也就意味着在这段亲密关系,双方都有了共同参与感。

03 / 而最后,亲密关系离不开磨合。

前面说到,依赖过度,让人失望,独立过度,让人疲惫,这种极端情况,在不同的关系中,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显然,当两种极限中间的缝隙不够宽时,并不利于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

因此,便需要磨合,所谓磨合,就意味着冲突,意味着愤怒与失望,这其实是在相互寻找并调节独立与依赖的极限。

这种调节,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对方。

简单说,你独立久了,会觉得疲惫不堪,不管是现实,还是心理上,或许遭遇压力、挫折、孤独、自我怀疑,这时候你就要尝试,找个人去依赖,这是在寻找自己独立的极限。

如果你在一段关系中,你觉得愤怒、失望和不公,那你就要试着学习独立,并在冲突中降低自己的期待,这是在寻找对方“被依赖”的极限,同时调节自己独立的边界。

不难发现,不止于恋爱或者伴侣关系,其实这种磨合存在于任何的关系中,而且必须存在。

但是,磨合并不意味着只是磕绊,而是磕绊后的接纳与包容,甚至妥协和牺牲,而且,这是相互的,别人砍掉一个棱,你磨掉一个角,双方变得越来越契合,关系也自然越来越牢固。

而在这样的磨合过后,依赖和独立两种极限的中间,会越来越宽,而双方在这段关系中的自由度、安全感都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

所以回头再看,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其实,最大的挑战都来自于人,不管是依赖或独立,还是相互磨合,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双方在出于珍惜这段关系的基础上,共同做出努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