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人设置“三天可见”,我选择把朋友圈设为半年可见

2019-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世界对我成谜

19年微信公开课上,微信之父张小龙提到一个数据——有一亿人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曾经我也是这一亿分之一,不过并不是出于社交压力,而纯粹是因为跟风。大家都设三天可见,我不设不是就 out 了吗?

不过从今年开始,将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更改为“最近半年”,具体缘由后面会解释。

为什么不设成全部可见?

身边有个同学,点击她的头像,进入朋友圈,一直往下滑,可以看到她刚注册微信时的动态,我问她不怕被别人翻到她的黑照吗?

她是这样说的:“美与不美都是真实的过去,面对真实,没什么丢人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真性情的季老爷子。

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在出版时,编辑担心有损他的形象,提议做适当删减,他拒绝道:“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其率真和坦荡可见一斑。

的确,真实的自我比别人的评价更重要。可我为什么不愿意把朋友圈设为全部可见呢?

因为想要归零,一直觉得“及时归零”太重要了。习惯了以分数论英雄的高中尖子生到了大学不适应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而感受到落差;本科就读于不错的学校甚至是 top5 名校的大学生毕业时没有如愿地拥有闪亮的未来于是感慨“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这些痛苦的根源都在于不懂得及时清零的奥秘,沉湎于过去的成就感和旁人的夸耀中,于是很容易感受到落差。

还记得之前大火的小游戏“跳一跳”吗?它的排名和分数在每周一都会清零,重新开始。一款游戏尚且懂得归零,为什么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却总是学不会呢?

扯得有点远了,其实更主要的是因为以前的状态实在是太傻了吧,删之可惜不删傻逼。一直觉得QQ的“去年今日”功能简直就是鞭尸,自己都不忍直视,怎么忍心荼毒好友呢?所以“全部可见”还是算了吧。

为什么不设成三天可见?

大家爱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的原因有很多——保持神秘、保护隐私、掩盖黑历史,嫌弃三天前的自己,立的 flag 太多怕被打脸,上一份工作经历或恋爱经历不想被新认识的人看到……

我承认,那个功能按钮仿佛有着“自我擦除”的魔力,以三天为一个周期,自我擦除自我更新。但是为什么我个人不喜欢这个功能呢?还要从一件小事说起。

爸妈来上海找我玩,第一站免不了去外滩和南京东路打卡,溜达到快饭点的时候,问他们想吃啥,老爸说想吃辣的。

我想起之前朋友圈有人强烈安利过南京东路的一家川菜馆,说是物美价廉,口味非常不错。 

然而当我在通讯录里找到那位同学,点进她票圈想知道具体店名时,却只看到一条横线,底下写着一行字: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爸妈说没事,不一定要去那家,我却有些许失落。因为感觉吃了闭门羹且这个功能让我失去了一个获取信息的渠道。

为什么设成半年可见?

因为只有三个选择啊,排除全部可见、三天可见,所以只好半年可见了啊哈哈哈。

好吧,正经一点,士别三日尚且要刮目相看,更别提半年了。我始终认为人是一直在变的,现在的我和半年前的我有着迥然不同的心境或者生活状态。

半年前的我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元气满满还是丧到谷底,都已经成为过去。而那些新认识我的人,只需要了解现在的和最近的我就足够了。

至于半年之前的那些记忆,权当是成长的印记,供自己偶尔怀旧时略带仪式感地翻阅。

而对于那些新结识的朋友,我也喜欢通过翻看他们的朋友圈增进对他们的了解,而往往翻阅差不多半年的动态(如果 ta 不是几乎不发票圈的话)就能对 ta 的偏好、性格和生活习惯有个基本的判断。

总之,三天可见显得淡薄,全部可见太过满当,半年可见刚刚好。当然,如何设置朋友圈权限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我们应该尊重任何一种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