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束温暖的光照亮我前行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24期“烛光”专题活动
冬天,黑夜总是很长,每次下班回到小区楼下的时候,都已经万家灯火。如今生活的城市,遍地高楼林立,抬头仰望,巨幕般的夜空中,已经找不到儿时的漫天繁星。
小区里每户人家的窗户透出不同颜色的光,而我最喜欢那抹鹅黄色的光,犹如黑夜里的暖阳,让我期待着有人为我点亮一盏灯,等我回家。
多年过去,依然忘不掉那个心酸的童年。儿时父母离异,母亲远走他乡,父亲把我和弟弟扔给长辈,独自逍遥。五六岁的我已然明白,若想保护好弟弟,活下去,就要懂事,勤快,忍耐,学会看人脸色。寄人篱下的生活,让我的童年尝遍心酸苦涩,虽然没有体会过父爱母爱,但是太姥姥的陪伴和护犊子,让我苦难的生活中体会到被爱,被保护。无论生活多艰难,内心多苦闷委屈,有老人家的爱,我愈发的坚强,下定决心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待我学业有成,便将太姥姥接走和我一起生活,远离这个压抑的地方。可事与愿违,我还未达成理想,太姥姥却撒手人寰,之后的日子我很少回去原生家庭。我和弟弟外出求学、工作,虽然生活的城市和老家的距离,开车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但是我们也就过年回去一次,还是磨蹭到最后一天才出发,在父亲那里住个两三日,给长辈们拜完年就匆匆回来。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怎么好,可能是我愈发的有主见也看透了他,也可能是父亲极致的自私,我们的关系愈来愈僵化,直至我不再回去原生家庭,和父亲也不再联系。
近十年以来我都是一个人在生活的城市过年。除夕那天早上给自己下一碗鸡蛋面,喃喃的说道“太姥姥,又过年了,我好想您,您也想我吧。不过您放心,我可以保护好自己,过的也很好,弟弟也是一样,您放心,我们都早已长大...”吃过早饭,开始和面,切菜切肉和馅,自己包饺子,这是我童年就学到的本领。晚上也是一样,一边煮饺子一边看春晚。记得童年时,除夕的晚上我和婶子们围在一起包饺子,太姥姥乐呵呵的坐在旁边看着我,弟弟们在院子里嬉戏玩耍,家里热闹的不得了,院子里的白炽灯把黑夜照的如同白昼。那是我儿时不多的快乐吧,如今弟弟们都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叔叔婶婶也年事已高。虽然我不再回老家,过年的时候,我都会给长辈们打电话拜年,他们都很关心我,也想着在有生之年再看看那个让他们心疼的孩子,可是父亲做下的那些事情,我早已凉透了心,长辈们也明白其中的事情,便不再劝解。
太姥姥在世的时候,我是愿意回去的,只想着多陪陪她。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是温暖我人生的长辈,她在的地方才是我的家。虽然老人家已去世多年,但这份温暖愈发的坚定和厚重,若她看到坚强、独立、自信、通透的我,应该会很欣慰吧。
工作也好,学习也罢,我总是会给自己不断设立目标,然后去达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我都不怕,毕竟相比较起来,现在的生活要比儿时幸福太多。虽然毕业后参加工作,但是一直都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相关专业的学位和相关的资格证书。记得写论文的时候,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写了大概三万字左右,却被导师一次次的驳回,根据导师的建议一次次的修改,想不明白的地方就追着导师问,好多次也是把导师问烦了。修改自己写的东西本身就是很艰难的事情,经过九次的“抓耳挠腮”“扒皮”经历,终于得到了导师的认可,查重率也降到了10%以内,顺利进入答辩。那时候答辩小组组长要么老师指定要么自己争取,看到答辩分组的时候,我立马找到指导老师自荐组长,不仅能帮指导老师快速传达关于答辩的各种信息给到小组成员,还能和同学们互相探讨,互相帮助,最终我们小组以50%的通过率成功突围。
可能是长期学习的习惯,越来越喜欢独处,更喜欢去书摊淘一些旧书籍。不管是国外名著还是国内典籍,淘到就如获至宝。休息的时候,喜欢窝在阳台的沙发里读书,看光怪陆离的世界,看人性的善恶,看历史长河里的智慧沉淀...
工作中同事和领导觉得我非常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羡慕”我应该是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的,我只是笑笑不说话。生活里,除了读书,也喜欢游泳,喜欢独自旅行,喜欢在旅程中感受每个地方的气息,探索每一段历史...
每一段旅程,都是一场经历,不管好坏,心里的那份厚重的温暖,驱散了我的怯懦,让我勇于选择也有勇气承担。
抬头已然看不到漫天繁星,再也回不到有她的地方,但是她留给我的那份“光”,让我义无反顾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