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读书想法

我的兰亭情结

2021-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月日草堂

【我的兰亭情结】兰亭集序一帖乃晋王羲之所书,文辞华美,意境深远,笔法精炼,遒劲俊秀,姿态百千。被后世誉为行书神品,也是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山东琅琊人。后迁居(绍兴)会稽。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王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俢稧”会上作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人生之短,生死无常之感慨。此法帖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据史料记载,当年羲之用绢纸和鼠笔并借着酒意,洋洋洒洒写下了这篇文章。东晋文人追求韵,而羲之的作品无不体现于中。即为神品,必为书法之巅峰,常人是不可及的。兰亭序中每个字都各有姿态,但又相互照应。它又符合中庸精髓,又不离道的法则。中国的书法有其本质的特征“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在羲之的兰亭序中都得以体现。他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划凝练简洁。从兰亭单独的一个字中,能看出太极之意,这也是中国文人对书法及自然的最高领悟。而兰亭序和王羲之被推

心经文

向书法神品和书圣的便是唐代帝王李世民。他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并用千金一字把天下王羲之的字统统收入宫中。使得从唐至今羲之的字一个真迹也荡然无存。即便有也是摹本,临帖或石刻。至于兰亭的真伪,这便是个历史之谜。或有或无都不得而知。然而后世却以兰亭序为法宝,学书法者无不临习,而从中找到书法之妙。不管真伪,从历史长河延续至今,能经得起风雨冲刷而永远不变的,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我们只有学习的份了。

  我从小就喜欢写字,爷爷的毛笔字很好,他有时间便教我如何写。但这是一个不长的时间,后来就不写了。而喜欢兰亭序却是七十年代中期,当时去西安姑姑家,看到桌面玻璃下压着一个书法印刷品,不知谁的字,就问姑父,他不悦的说‘这是王羲之的字,兰亭序’。现在我清清的记着,他当时的表情。我也知道这表情下面藏着多少疑问和不解。当时确实不知王羲之何人,有何作品。那个年代没啥书法课程,政治挂帅,满纸的不切合实际的文章。在学校,我是班里的板报员,粉笔字大家都喜欢。                                  八十年代喜欢写颜体,多宝塔就是很好的范本。一天写几十个字,天天坚持,几乎不间断。那时便有字帖,进书店买了赵孟頫的帖,兰亭十三跋等。其中有兰亭序,以为是王羲之的,后来一个书友说这是赵孟頫临本,是定武本。而王羲之的兰亭序最好是冯承素的神龙本。是和原迹一样的双沟摹本。通过交流便找到了一本书里的神龙本兰亭序,这本书便是一本对兰亭序研究到考古,以及有许多书法家的临本。实在太好了,我如获至宝。就这样一下不可收拾,天天临习,一一对照。太难了,对一个刚入门的爱好者,这简直是爬天梯。就这样,直到全篇写完后能看,感觉有点成就感。在当地,写兰亭的爱好者几乎没有,缺指导老师,只能自己边写边悟。总之写了几百遍,并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我的临帖

2012-2013在国家画院进修,导师曾来德先生让我们写兰亭序,他同时对兰亭序有很高的认识与评价。他认为兰亭序是书法界的一座巅峰,不自己试试,不知这巅峰的伟大和挺拔,不写兰亭不认识书法的高度,难度以及深度。几年都不写兰亭序了,过去的感觉还有点,但笔法,字体,气韵等等都快忘记了。导师的教学方法很特别,他不让你多写,最多写五个字。把这五个字写像,十分像,然后写剩下的五个字,同理。在此基础上写一行,一行写好写像,十分像。就这样一行接一行,等全篇都写像了,再找气韵,牵丝,脉络,整片的结体变化。一步一步,进行挖掘,反复对照,直到满意。这便是形似,最后神似。

  其实对兰亭序的临习,书法界有很多说法。其中有很多书坛大家不赞同临习兰亭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历朝历代都一样,艺术的认知总不能站一个角度去评判,你有耕耘,有收获才有发言权。在我们封闭训练的总结会上,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把兰亭序写一千遍,几年之内吧。大家鼓掌赞同。有些事情总需要有人去做,我们也在经历中成长。目前为止已经写了五百多遍,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几乎没有间断。一种付出,一种认知。一种经历,一种提高。我们不是在超越着别人,而是在超越着自己。突破了千遍,也突破了自己,这个问题应该用减法。王羲之很高兴。                      乙未之冬于北京洗心堂清风道人朝阳随笔

我的兰亭序临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