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作家
对于作家,但凡是他们写的文章中某段话能引起共鸣的我都喜欢,特别是有些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句子,那感觉如同在一个漆黑伸手不五指的屋子里,突然拉下电灯开关,灯光顿时洒满整个角落的感觉,感觉如同在一个死胡同里挣扎,突有一条康庄大道呈现在眼前的那种喜悦,他们的话语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周玲在《认知觉醒》中谈到:我们根本不用在意自己读一本书后记住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也没有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阅读的意义就实现了。
很喜欢周玲这个观点,因为它让我对阅读的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同时消除对自己的否定。一直觉得看完一本书应要有很大收获,自从知道周玲这个观点后,便不再纠结,一本书能有一两句触动自己的心灵句子,都会很开心觉得有意义。《认知觉醒》就是一本开启自我改变的书籍。
很喜欢蒋方舟说过的一段话: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那他的价值观只能由身边的亲朋好友决定。这句话当时带来很大震撼,感觉说的就是我。
有阅读习惯的父亲四十不到就去世了,家中有威望的长辈及表哥表姐们似乎都不看书,大环境中没有阅读氛围,虽然小时喜爱故事会及童话书,但随着大环境,书慢慢淡出我的世界。
印象很深,参加工作不久,家中有权威的亲戚反驳且看不起我的观点:并说这个社会做老实人就是吃亏!一直迷茫着,但依然是老实的本质。
值得庆幸的是有次去侄女家,虽然年龄已是中年,女儿也已上小学,翻到她书柜里朴瑾惠自传《绝望锻炼了我》,引起内心强烈共鸣。知道作者在承受残酷现实后,沉静于大量阅读,她喜欢将所思所想记录在笔记本上,被称为“笔记本公主”,她的阅读及精神如同一把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
从此一本本书走进我家,随着书中带来的觉悟,越发觉得阅读的重要性,感觉到生活在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思维是多么的贫瘠。
喜欢周国平,更确切的说是喜爱他对阅读认识的通透,他在《人生哲思录-读好书》这篇中说道:人生不能没有朋友。在一切朋友中,有两个朋友是最不可缺的。一个朋友就是你自己,是你身上的那个更高的自我,但它常常是沉睡着的,你要去把它唤醒。为了使这个更高的自我变得丰富而强大,你还必须有另一个朋友,就是那些好书,活在好书里的那些伟大灵魂。不免想到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说道:和逝去的伟人交朋友。
自从书走进家门后,精神家园得以丰富灌溉,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境更会来书中寻求答案。
还喜欢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独处》: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即不愿意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的时候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即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他的这段文字,让我果断认清自己的喜好,不再为所谓的合群去迎合别人,参与不喜欢的活动与聚会,笃定的做自己。
喜爱作家,更确切的说是喜欢作家的精髓思想,他们有着丰厚的人生经历,可以一眼看破生活的真谛。
有次与同学聊天,她说当时希望孩子去杭州念大学,但孩子后来去了衡阳南华读学医,想来专业不错,就地发展离家不远也挺好。她不免提到杨绛先生说过的话:人生就是这样,无论怎么选,都会有遗憾。无论你怎么精心策划,都抵不过命运的安排。
这句话让我顿时想到人生有时不能太执着,认真对待,结果顺其自然,这便是一种好的心态。
不免想到苏轼在书法上的见解:无意于佳及佳尔。不刻意求佳,放松随意,自然能达佳境。无意于佳及佳尔,想到书法家王羲之东床快婿的故事:皇帝的老师来丞相家选女婿,王家几位青年才俊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只有王羲之独自敞着衣服,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来人回去向老师汇报情况,老师一眼相中东床坦腹的王羲之。
无意于佳及佳尔,更是让我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与评价,着眼于眼前专注于当下,努力将当下做好。
王安石因文章中有“孺子其朋”四字被宋仁宗摘掉状元头衔得了第四名,晏殊赠于王安石现两句劝诫语: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这段话让我深深明白,一个人的心胸要宽广,这段话成为我的座右铭,贴在书桌上方。
......
很多很多作家于我来说,我都喜爱,他们的话语让我一点点改变,一点点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