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学 ——《谈美》读书笔记

2020-10-2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蒋不素小蒋

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并无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转载。


[格式]

原文摘录

我的批注


作者:朱光潜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1、实用态度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2、抽象思考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

3、美感

美感一不带意志欲念,有异于实用态度,二不带抽象思考,有异于科学态度;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4、小结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5、美(感)的特点

注意:知道这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了。假如你是武昌人,你也许特别欢喜崔颢的《黄鹤楼》诗;假如你是陶渊明的后裔,你也许特别欢喜《陶渊明集》;假如你是道德家,你也许特别欢喜《打鼓骂曹》的戏或是韩退之的《原道》;假如你是古董贩,你也许特别欢喜河南新出土的龟甲文或是敦煌石窟里面的壁画;假如你知道达·芬奇的声名大,你也许特别欢喜他的《蒙娜丽莎》。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利益相关者”非美感。

二、距离产生美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1、例子

再就上面的实例说,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呢?它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它是避风息凉的或是架屋烧火的东西。在散步时我们没有这些需要,所以就觉得它没有趣味。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图画一样。这是形象的直觉,所以是美感的经验。总而言之,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美的差别即起于此。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

同理,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看见了一座房子就想到它是某个朋友的住宅,或是某个总长的衙门。这样的“由盘而之钟”,我的注意力就迁到旁的事物上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或是总长衙门,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其实还有语言的陌生化导致地美感。

2、适当的距离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三、移情作用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1、什么是移情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2、移情与美感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四、快感与性欲 ——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1、美感与快感

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

从我们的立脚点看,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我觉得这个有失偏颇,比如我觉得一个女人很美,一定是潜意识觉得她有生殖价值,哪怕我并不觉得。

2、美感与性欲

弗洛伊德把文艺认为是性欲的表现

文艺和梦一样,都是带着假面具逃开意识检察的欲望。举一个例来说。男子通常都特别爱母亲,女子通常都特别爱父亲。依弗洛伊德看,这就是性爱。这种性爱是反乎道德法律的,所以被压抑下去,在男子则成“俄狄浦斯情意综”,在女子则成“厄勒克特拉情意综”。

五、联想 ——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介绍

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像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得根据过去的经验。

联想大半是偶然的。

2、联想与美

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六、了解、考据与批评 ——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1、了解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

2、考据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3、欣赏作品的批评家们

我们把他们区分起来,可以得四大类。

我是倾向这一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印象派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

批评也不是欣赏。

4、小节

总而言之,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从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现在一般青年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中庸之道。

七、美是主观地还是客观地 —— “情人眼底出西施”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

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八、自然与美 ——“依样画葫芦”


1、自然美存在吗?

(1)并不存在

① 矛盾

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② 美的标准是人定的

你如果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它是取决多数,像选举投票一样。如果一百人之中有过半数的鼻子是一寸高,一寸就成了鼻高的标准。所以通常人说一件事丑,其实不过是因为它稀奇古怪。

照这样说,世间美鼻子应该多于丑鼻子,何以实际上不然呢?自然美的难,难在件件都合式。高低合式的大小或不合式,大小合式的肥瘦或不合式。

离开人的观点而言,自然也本无所谓美丑,美丑是观赏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自然界唯一无二的固有的分别,只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2)存在

① 写实主义

但在表面上看,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似乎相反,其实它们的基本主张是相同的,它们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的主义。它们所不同者,写实派以为美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模型;理想派则以为美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最富于代表性的葫芦。严格地说,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炼的写实主义,以理想派攻击写实派,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2、将自然艺术化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

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

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九、艺术与游戏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1、介绍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

2、异同

(1)共同点

大家都说沉迷游戏伤身,沉迷艺术一样伤身。

(2)不同点

十、意象与象征 —— 空中楼阁


1、想像与意象

什么叫做想像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比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

这种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叫做“想像”。 想像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像大半是再现的。例如《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

2、意象的作用

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比如说“贫富不均”一句话入耳时只是一笔冷冰冰的总账,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

(1)意象的综合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

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

晋以后的诗和晋以后的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这的确是艺术的衰落现象。

3、象征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

(拟人不多说了,大家都懂。)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半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

4、象征的作用

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我们在上文说过,艺术最怕抽象和空泛,象征就是免除抽象和空泛的无二法门。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

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情景交融。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1、主观作品和客观作品

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总之,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

十二、作品的格式 —— “从心所欲,不逾矩”


1、介绍

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

在西方文艺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痕迹也是如此。各派有各派的格律。

2、由来

格律的起源都是归纳的,格律的应用都是演绎的。它本来是自然律,后来才变为规范律

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

3、例子

拿一个实例来说,比如看见一位年轻的姑娘,你如果把这段经验当作“事”来叙,你只须说:“我看见一位年轻姑娘”;如果把它当作“理”来说,你只须说:“她年纪轻所以漂亮。”事既叙过了,理既说明了,你就不必再说什么,听者就可以完全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如果你一见就爱了她,你只说“我爱她”还不能了事,因为这句话只是叙述一桩事而不是传达一种情感,你是否真心爱她,旁人在这句话本身中还无从见出。(所以你可以用往而复返的格式)它所以往而复返者,就因为情感也是往而复返的。这种道理在较长的诗里更易见出,你把《诗经》中《卷耳》或是上文所引过的《黍离》玩味一番,就可以明白。

4、原理

韵只是音节中一个成分。音节除韵以外,在章句长短和平仄交错中也可以见出。章句长短和平仄交错的存在理由也和韵一样,都是顺着情感的自然需要。分析到究竟,情感是心感于物的激动,和脉搏、呼吸诸生理机能都密切相关。这些生理机能的节奏都是抑扬相间,往而复返,长短轻重成规律的

十三、作品的技巧 ——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1、传达的方法

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 这种筋肉活动不是天生自在的,它须费一番工夫才学得来。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

2、媒介的知识

什么叫做“媒介”?它就是艺术传达所用的工具。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

十四、如何成为好的创作者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三要素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天才自然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

2、灵感

(1)重要性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

(2)特征

灵感有三个特征:

(3)机理

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

现在认为,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4)如何培养

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鱼跃鸢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常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他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

十五、艺术与人生 —— “慢慢走,欣赏啊!”


1、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艺术和人生互不可缺。

2、为什么要过好人生

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

3、如何过好人生

附录:无言之美


这一章本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内容,因为涉及美,所以我搬到这篇文章了。

1、尽在不言中

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如何培养

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

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要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因此我很望文学创作力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2、艺术的使命

人类何以有美术的要求?这个问题本非一言可尽。现在我们姑且说,美术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人类的意志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现实界,一是理想界。不过现实界有时受我们的意志支配,有时不受我们的意志支配。譬如我们想造一所房屋,这是一种意志。要达到这个意志,必费许多气力去征服现实,要开荒辟地,要造砖瓦,要架梁柱,要赚钱去请泥水匠。这些事都是人力可以办到的,都是可以用意志支配的。但是我们的意志想造一座空中楼阁。现实界凡物皆向地心下坠一条定律,就不可以用意志征服。所以意志在现实界活动,处处遇障碍,处处受限制,不能圆满地达到目的,实际上我们的意志十之八九都要受现实限制,不能自由发展。譬如谁不想有美满的家庭?谁不想住在极乐国?然而在现实界决没有所谓极乐美满的东西存在。因此我们的意志就不能不和现实发生冲突

一般人遇到意志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半让现实征服了意志,走到悲观烦闷的路上去,以为件件事都不如人意,人生还有什么意味?所以堕落、自杀、逃空门种种的消极的解决法就乘虚而入了,不过这种消极的人生观不是解决意志和现实冲突最好的方法。因为我们人类生来不是懦弱者,而这种消极的人生观甘心让现实把意志征服了,是一种极懦弱的表示。

然则此外还有较好的解决法么?有的,就是我所谓超脱现实。我们处世有两种态度,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待将来再向他方面征服现实。超脱到那里去呢?超脱到理想界去。现实界处处有障碍有限制,理想界是天空任鸟飞,极空阔极自由的。现实界不可以造空中楼阁,理想界是可以造空中楼阁的。现实界没有尽美尽善,理想界是有尽美尽善的。

此美术家的生活就是超现实的生活;美术作品就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到理想界去求安慰的。换句话说,我们有美术的要求,就因为现实界待遇我们太刻薄,不肯让我们的意志推行无碍,于是我们的意志就跑到理想界去求慰情的路径。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它能够给我们很好的理想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现实的程度大小,就看它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是阔大还是窄狭。 但是美术又不是完全可以和现实界绝缘的。它所用的工具——例如雕刻用的石头,图画用的颜色,诗文用的语言——都是在现实界取来的。它所用的材料——例如人物情状悲欢离合——也是现实界的产物。所以美术可以说是以毒攻毒,利用现实的帮助以超脱现实的苦恼。上面我们说过,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要看它超脱现实的程度如何。这句话应稍加改正,我们应该说,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极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

假的,一切都是假的。

3、 艺术的弹性

4、自杀

我不愿像柏拉图、叔本华一般人以伦理眼光抨击自杀。生的自由倘若受环境剥夺了,死的自由谁也不能否认的。

但是自杀以外,绝非别无他路可走。

① 第一条路 绝世而不绝我

最普通的是绝世而不绝我,这条路有两分支。

玩世者与逃世者都只能绝世而不能绝我。不能绝世,便不能无赖于人。牵绊既未断尽,而人世忧患乃有时终不能不随之俱来。所以玩世与逃世,就人说,为不道德;就己说,为不澈底。

衡量起来,还是自杀为直截了当。

② 第二条路 绝我而不绝世

什么叫做“绝我而不绝世”?就是流行语中所谓“舍己为群”,不过这四字用滥了,因而埋没了真义。所谓“绝我”,其精神类自杀,把涉及我的一切忧苦欢乐的观念一刀斩断。所谓“不绝世”,其目的在改造,在革命,在把现在的世界换过面孔,使罪恶苦痛,无自而生。这世界是污浊极了,苦痛我也够受了。我自己姑且不算吧,但是我自己堕入苦海了,我决不忍眼睁睁地看别人也跟我下水。我决计要努力把这个环境弄得完美些,使后我而来的人们免得再尝受我现在所尝受的苦痛,我自己不幸而为奴隶,我所以不惜粉身碎骨,努力打破这个奴隶制度,为他人争自由,这就是绝我而不绝世的态度。持这个态度最显明的要算释迦牟尼,他一身都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佛教到了末流,只能绝世而不能绝我,与释迦所走的路恰相背驰,这是释迦始料不及的。古今许多哲人、宗教家、革命家,如墨子,如耶稣,如甘地,都是从绝我出发到绝世的路上的。

③ 第三条路 自杀

自杀比较绝世而不绝我,固为澈底,然而较之绝我而不绝世,则又微有欠缺。

等于我直接退出游戏不玩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