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的许诺,是出自道德,还是利益交换的手段?
妈妈的困惑:
女儿五岁,平时慢热,话也不多,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玩,也喜欢游泳,每次游泳课她都欢欣鼓舞。
直到有一天,女儿说她不想再去了,怎么都不肯出门,但妈妈还是执意让她去了。那天下课后,女儿就开始生闷气,无论妈妈怎么问,女儿都不肯开口说话。
妈妈尝试过事后复盘,建立连接,可是得不到任何有效的答案。
妈妈说,这只是一件比较典型的小事,遇事无缘无故改变主意是女儿这些年一直存在的问题。
妈妈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理解妈妈所说的“无缘无故改变主意”,就是孩子已经答应的事,说的好好的事,过几分钟、几个钟头、几天之后就不认账了,就出尔反尔了,比如,一直上的好好的游泳课说不去就不去了。
说的再好听一点,孩子为什么轻诺寡信呢?
一是孩子还小,她根本就不理解“重然诺”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我们家长之所以在乎孩子的这个表现,是因为我们多少知道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一个失去信誉的人是很难在群体中很好生存的,但这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不可能明白的。
既然他们不明白“重然诺”的意思,当然也就不会去“重然诺”了。这就像一个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孩子,浪费粮食也就会成为必然。
二是因为对于一个5岁的娃娃来说,生活中有太多她无法自主的事情,她必须配合父母用“然诺”去换取部分生活资源。比如,妈妈可能会说:看电视可以,但只能看10分钟。这时候一个5岁的娃娃是没有选择的,她只能做出承诺:好的,妈妈——要不然她就没有电视可看。
那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承诺就成了一种和父母较量的手段、交易的砝码。利益就清楚的摆在面前,既然“承诺”了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当然要先“承诺”下来——好的,妈妈。孩子可不会先按下暂停键——等等妈妈,让我先想想能不能做到。
而且,当我们面对一个利益诱惑的时候,我们的理智基本是不起作用的,就是说我们在“许诺”的时候是很难考虑到如何去信守承诺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更是考虑不了这么远——他们基本上还谈不上什么理智。
这就引出第三个原因了,孩子低估了信守承诺的难度,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估计不到。
电视已经看了10分钟了,正演到高潮处呢,自己也正看得起劲呢,这时候要戛然而止、停下不看,这……怎么可能呢?所以,孩子就会反悔,就会耍赖,就会“无缘无故改变主意”——我要看吗!我还要看!
其实,就算孩子高估了信守承诺的难度,结果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为,我们作为人类,情绪才是我们真正的主宰,而不是理智。
减肥,为什么难?不是我们不知道其难度,是我们真的斗不过“饿了”这种滋味,我们会心慌,会难受,甚至会浑身发抖,这些情绪体验最后一定会击溃我们理智的防线——吃完这顿再减吧。
孩子的情绪变化就更厉害,俗语不是说吗,娃娃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啊。
他们变脸一定是有原因的,不会无缘无故,只是限制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才会让父母觉得很多时候都是“无缘无故”的。
比如不去上游泳课这种事,很可能有某个具体原因,可能是上节课的时候老师没有表扬她,也可能是老师表扬了其他同学,还可能是她想要的一个娃娃妈妈没有给她买,但对于一个5岁的娃娃来说,她感受到的就是不满意的情绪——我不高兴!
不高兴了怎么办?就要“改变主意”了。
这个妈妈,孩子还小,慢慢培养她吧,尽量不要对孩子做这种定性的评价,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只要你给孩子戴上了类似的“大帽子”,就一定会看到她戴着“大帽子”四处晃悠。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