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露天电影
记得我的小时候,也有电影看。最早看电影的记忆有些模糊了,像是记忆深处一段老电影的黑白片段,电影的名字,演员,情节,都已忘记。
我的露天电影但我记得是跟爸妈一起去的。那时的父母还很年轻,四十来岁。父亲拖着家里那辆老式二十八杠自行车,一膀子夹住我,往自行车前横杠上放,边骑上去。母亲在后边紧跑几步,一抬屁股,轻轻松松挪到了后座上。趁着暮色,骑行在乡间小土路上,往东北方向大队部骑去。有十里路的样子,还没到,天已黑,乡下的黑天来得总是早。
远远地,看到那束白光柱,照着那黑压压一片人。小孩们,追着,跑着,叫着,喊着,长长的光束里舞动着万千粒尘埃。
大队部门口的那块空旷的场地,平时看着挺大,这时仿佛变得太小,已装不下这么多人。一个大队放电影,本村除了老弱病残的,几乎人人来凑热闹,邻村的也会有人加入。大队部前面是一个庄子,人家屋后草垛上站满了人,甚至树上也有人爬上去,还真是站得高看得远呢。算是缓解一下人满为患的局面了。
大多数人自带板凳,有的坐在上面等候电影开场,有的四处游荡拉呱,有的小青年来这的真正目的不是看电影,而是看美丽的姑娘来了。胆大的,看到漂亮姑娘,打着唿哨,喊着名字,迎接他的自会是姑娘的白眼和俏骂。
这天,姑娘们也都会将自己收拾得比平时利落齐整些,三五成伙,结伴而行,连银铃般"咯咯咯"的笑声,都比平时动听悦耳几分,透露出几许轻松。日复一日的忙碌,不是田头庄稼,就是鸡鸭猪羊,要么是跟针线布头打交道。这样悠闲的时光一年到头不过一两次,怎能放过,可不乐乎?
终于等到放映,嘈杂的人声熄了些。放映员离着幕布不远处的边上,拨弄着那个像自行车齿轮的黑色物件。一会儿,就有活人在里面走动,还能听到他们说话。
我是惊奇的,常常撇下大人跑到幕布的后面去查看一番(那时大人们总不担心孩子会跑丢),看看那些人是不是从后面钻进去的,结果是啥也没有。也有其他小孩跟我一样,对这一面长方形大白布充满疑问,太神奇了!有钻研精神的,还会在后面用手推一推,摸一摸。摸来摸去,还是一块平滑的布。
记忆链条中近一些的有关电影的往事,是关于我们农村小街放映的那场。我与三姐两人,被一大群人裹挟着往西边小街走去,在那里,晚上将有一场据说很好看的电影。
在走到西头那座大拱桥时,有几个小青年,看到了我美丽的三姐,有的吹口哨,有的喊名字,有的直接叫我小姨子。还有让我气不打一处来的坏蛋,竟然伸手拽我姐的长辫子。虽然我小姐姐几岁,虽然那时姐姐是初中生,我还是小学生,但我隐约知道这不是好事。
不允许有人欺负我姐!那时还不是水泥路,是碎石碎砖铺成的。我东瞅西看,就地取材,捡起地上的碎砖头,往他们身上砸。他们吓跑开,我就手扬石头,边追边骂。那些人也不知是真怕我还是怎的,都给我吓跑了。现在想起来,自己跟个女侠似的,竟然能保护姐姐,好崇拜自己啊!
还记得有一次,是去往我们村子南边一邻村看电影。沿着村西那条南北走向的大河边,一长队伍的人。记得有二姐,还有二姐的同学兼邻居,好多人。那个电影名字记得呢,是一古装电影叫«十三妹»。这是我唯一记得的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名了。
路上,二姐的这位同学捡到了一个徽章,白底红字,上面写着:三思后行。是她边上一个小伙子掉的。那时很多年轻人流行戴这个,别在胸前,又好看又神气。很显然,这个女同学没有,她握着这枚小徽章,放进口袋,她想据为己有吗?
到了电影场地,剧情变了:她央求我二姐跟她一起把这个还给那个男孩。最后确实是我二姐陪着去的,那个男孩应该很感谢她,也很欣赏她,因为后来他们------结婚了!
小时候有关电影的印象好像只这三场。奇怪的是,与电影本身有关的情节或场景,记忆几乎空白。反倒是那些无关电影本身的枝枝叶叶,清晰明了,让人难忘。
什么原因呢,我好像想得通,又好像想不通。
后来,露天电影也有看过。每年暑假,小区门口会放映免费的露天电影。有些出来散步乘凉的人们被吸引来。路过的孩子们新鲜劲儿,缠着大人们看一会,但总会半途被蚊子给撵回家。我和闺女也会驻足停留,也只是停留一会儿。
现在的人们,更多地带着孩子到电影院看电影。环境好,场地大,坐在舒服的座椅上,有空调,冬不冻,夏不热,随时享受最新影片。那逼真的3D大片,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孩子们早就习已为然。
我在想,将来他们回忆起小时候看电影之往事,会有怎样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