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妮克特视野第二轮第五次课

2016-12-23  本文已影响39人  孤独的长跑者

时间:2016.12.17

地址:昆明 大溪地

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绘画治疗的魅力,在课堂上老T分享王丽玲晚托班两个孩子的故事,并用绘画成功让两个孩子和解了,为什么绘画治疗有如此的魔力?在绘画治疗中,通过绘画如何洞见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绘画了解孩子的困境与优势?而通过绘画如何建立起了孩子沟通的那一座桥梁?

小例子分享:

在王丽玲的晚托班,两个8岁的男孩,Q一直打Z,Z一直被打,Z不还手,因为Z说我们是同学,我不打同学,应该怎么解决?(老T现场提问,大家都给出了自己经验的处理方式,王丽玲说,由于时间紧迫,作为老师要快速有效的处理,在那个当下是不容易的)

看老T如何解决:

让两个孩子静静的坐下来,相互送一幅画给对方,让孩子都参与进来去画画。

打人(Q)被打(Z)

坐下来开始画画:

一开始Q不想画,想要推托(让我们看到在攻击的关闭中,可能形成路径依赖,原始能量无法转化)

迫于逼迫,开始画彩虹(看孩子涂抹彩虹的过程,看孩子内心的细腻,涂色过程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一开始Z,用一张白纸,正反两面都涂满了不同的颜色,让他妈妈折成小船送给Q。(看到Z使用客体的能力很棒,高维的建构能力)

老师继续引导:取个名字吧(命名是:发现自我与建构)

Q:我不会(看到关闭的路径,这个时候也是孩子的窗口期,需要高品质的去响应孩子的内心层面。)

老师:看到这幅画,让你想到了什么?

Q:哦,我知道了《绿树红花》(看到这个孩子具象中的抽象能力)

老师:怎么会想到这个呢?

Q:树和花多了,绿色植物呀,就有清新的空气(看到孩子鲜活的生命力)

Z:看到画,第一印象,问到:花怎么那么少?可以加点花与风吗?

Q:好的(这个孩子是缺乏路径的)

Z:别忘了,风只要一阵

于是Q加了横着的一些风和右边的花

Z:由于本来就发烧和时间晚了,所以有些匆忙,他说,我要涂色,要剪刀和胶棒,说要做火箭,做不了火箭,我要做彩色飞机。

老师:为什么送给飞机呢!

Z:因为我喜欢飞机,飞机可以在天上(看到Z,在建构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今天的语文试卷,内容太多,Q,直接写到崩溃了,那就先休息一下,画幅画吧,可是很纠结,到底画什么呢?我不知道

Q:后来画了海,船,本来还想画人的,因为不会最终放弃了(不会画人,也许是因为在回避某个形象)

老师:那个黑色是什么呢?

Q:石头呀,(石头,在水底下,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去做路径建构))

(Q是有能量的,但是没有使用客体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被很深的感染,我在想换作任何一个人,不在这个语境下,看到这样的画或许都不会放在心上,因为会并不出彩,也没有什么特别吸引眼球的地方,但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这样的画却是伟大的,他呈现了很多常人看不到奥秘与内核,而往往被忽视的对孩子来说恰好是一个开启的窗口。

这让我联想到看过的一篇文章,男孩和女孩天生的差别:

这个天生带有"Y"性染色体的小家伙,自出生以后就会给父母带来无穷的教育困惑,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多年前就这样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

@他们喜欢冒险,登高、爬树,而且还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冒险"举动而伤痕累累;

@他们天生就是个倔脾气,父母说东他偏往西,父母越说不可以他越是想尝试,父母越是严格控制他越叛逆;

@他们做事粗心,但却有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父母的不尊重、不理解,往往会让他们难过很久;

因为男孩体内的荷尔蒙,让他们必须要通过更多肢体动作去释放过剩的能量,在释放过程中,他们同时获得认知与自我力量的提升、旺盛的精力,原本是男孩们的优势。但在现实中,这却又最容易带给男孩们阻碍。

比如,有很多男孩父母的问题,都很相似:

1、孩子的注意力很差,上课学了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2、老师说他上课总是开小差,还打搅其他的同学

3、他不管做什么都马马虎虎,大大咧咧的,好动

父母很多时候不理解孩子的真实原因,对孩子不断地重复下命令或者重复地唠叨某一件事,孩子也许都习惯性屏蔽你了,而父母还在那里歇斯底里的愤怒,又或者父母的歇斯底里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孩子。

在老T对两个孩子的指导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对于孩子不是强行干涉,而是走近他们、参与进去到他们的生命中,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真实的他们,而不仅仅只是行为下所谓的“大人眼中我以为的孩子”。

进入课堂知识:

【使用客体的障碍(T)】

@对象化的能力与边界:分化

@对象化的能力与空间建立的能力:共顷

@对象化的能力与使用中的建构与转化的能力:主体欲望中的反思与行动间的回馈机制

@对象化的能力与主体的幻想之间的现实调教:幻想(淹没与沉寂在其中)与想象(主体主动想象),愿景(有目标,有愿景)与原始需要(原始的需求)

【退行191】

@退行不仅只是回到婴儿期,而是包含了退缩的成分,偏向偏执的状态,因此需要一个特别的保护性环境——退行与偏执

@2岁以后,环境的干扰出现了,幼儿必须使用母亲并且技巧性获得比较退缩以面对这些干扰——退缩与干扰的应对的策略

@退行中看欲望和需求之间的区别,温尼克特倾向于从需求的角度进行解释,欲望强调本能,需求强调客体关系192(幼儿所表达出来的需求,常常是一种客体关系的期待)

 关于退行《温妮克特传》文中提到:我的确提过,退行不仅只是返回婴儿期,而是还包含了退缩( withdrawal)的成分、偏向偏执的状态,因此需要一个特别的保护性环境然而,我真心相信,这种状况在理论上是正常的,只要我们想想在情绪发展的最早期阶段,如果一切顺利,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不会引人注意这是值得讨论的议题,而我特别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一主题,至于退行的时间,我当然无法预知其时间长短。但是,我有一些也许相当细微的征象,当然我可能错得离谱。我把相对正常的前两年当作我主要的平台。2岁之后,环境的干扰出现,幼儿必须使用母亲并且技巧性地活得比较退缩以面对这些干扰。幼儿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也是我的平台之一。关于这一点,由于我有过一次经验,因此我现在相当有信这么说。那次经验便是我允许一个病人在分析中,若有需要,尽可能地退行。事实证明,退行的确会有尽头,但不会有什么迹象显示到达尽头之后会有回返的需要。

附注:我刚好想到另一点也很重要。我同意你的看法:在一般的分析里,我们尽量避免让退行变得非发生不可,而通常这在一般精神官能症的个案中也能成功。但是,我确信,几个退行案例的经脸,能让人更清楚地看到该诠释什么。譬如说,自从有过退行的经验,我便倾向以需求(need)而较少以欲望(wish)的角度向病人诠释。很多情况在我看来只要说,举个例子,“这个时候你需要我在周末时跟你会面”就够了。这句话的含意是,从我的角度,我可以从周末的会面获益,这么一来,可以问接帮助病人。但从病人的角度,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只会因为治疗的延续性存在一个缺口而受伤。如果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说的是:“你希望我放弃我的周末”,那么就是走上歧途而大错特错了。我希望你多少也同意这点。

  这种想法于1944年浮现于温尼科特的脑海里,显示他个人生命的转变当时他与克菜儿正陷入热恋。用字遣词的变化反映了意义的深刻移转,从种客观化( objectivization)—以“欲望”表达,与之相随而生的乃是责任转向对存在状态之不完整( Incompleteness)的觉察,因此更趋近一个被成人同理地感知的婴儿,而非一个因着其“欲望”而有着沉重责任的小大人。

  温尼科特将重点从“欲望”转移到“需求”,亦可能是为了响应费尔贝恩(Ronald fairbaim)1944年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强调人类之缺乏本能。费尔贝恩认为人类生来便会寻求客体关系,这种看法与温尼科特之需求重于欲望的想法一致。在生命的这段时间,温尼科特或许借由阅读费尔贝恩而获得支持,因此他可以对自己的需求抱持软化的态度,也因此让他与克莱儿的关系加速进展。

【退缩与退行的重要区别194】

@温尼克特的退行至依赖状态是一新的概念,甚至可以取代弗洛伊德的退行(治疗师是否能承受被咨客作为客体来使用)

恋爱关系中——依赖状态:一旦形成依赖的路径那么努力,方向就被拆解了,而有的人在恋爱后,目标路径更旺盛,有的人在恋爱中完成自我确认,力量更有力的支架起来!

@弗洛伊德的退行是指在心性发展阶段退行至某个固着的点,其重点似乎在于自我之上

@论文《退缩与退行》1954

在原文《温尼科特传》中,这段时期关于退行的第三篇论文《退缩与退行》(Withdrawal and Regression),于1954年1月在巴黎发表。其内容简洁,聚焦于病人在个别时段当中的行为,特别阐明由退缩转化成退行的概念,这是由“抱持”所致的常见转变。这个过程以一系列适当的诠释为例,这些诠释让病人知道,分析师了解他们被抱持的需求我们若能在进行分析时觉察出退行现象,我们可以立即满足它,这么一来,某些不是病得太重的病患便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必要的退行,甚或是瞬间退行。我会说,在退缩的状态下病症抱持着他的自我,而且,如果退缩现象一出现分析师便马上抱持病患的话,那么原本是退缩的状态就会转为退行。退行的好处在于,它带来了矫正的机会,让病患过去生命中需求之顺应的不当之处得到修正,換句话说,让病患还是婴幼儿时在照顾上的缺失得以补足。相较之下,退缩状态并没有好处,而且,

当病患从退缩状态下恢复过来,他/她并没有改变。

  他在展现他的概念可以如何应用于此时此刻的情境,而非限于某些病人退行至依赖状态的漫长历程。依赖及其对行动的吁求,无时无刻不在分析师的眼前展开,而假如有足够的了解,可以以治疗性举动迎击之。

  温尼科特对退行本质之详细研究,展现在这段时间的数篇论文中,铺陈了他对此现象与需求,以及分析师如何迎之等问题的辨识力。这对有早期伤害的病人之长期分析为真,对于短期甚至一个小时的时间亦为真。他的观点带来了改变的契机—有时是立即的改变。借由改变观点,哪怕是多么细微重要的内在更修历程也将上紧发条。温尼科特退行的概念是他长年生涯的核心,他所企图的是拯救那些若非此观必无法触及的病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