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90%的人都没想明白的写作目的论

2018-02-07  本文已影响55人  平凡是一种势

忘记在哪看到的,BIGONE的CEO老猫说,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当年蒙头写博客,培养了自己足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等。

知识变现的大潮滚滚而来,写作的重要性已广为人知。

通过写公众号实现财富自由的有,靠写微博赚的盆满钵满的也有,那么你自己是否想过,自己为什么写作?

又或者说,在写作这件事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

上一篇文章<写作的元认知>里提到,写作的核心是思考。

那么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给生活留下一点念想


米兰昆德拉有一个洞见:

人并不是突然死去的,而是慢慢死去的,因为我们活在自己的记忆中,而当这些记忆一点点消失,我们就在一点点失死亡。当记忆是不可靠的,如果你不记录你的生活,你就在一点点死去。

罗胖老师在跨年演讲上说,他问了许多人2017年最重要的是哪一天?

我当时就很好奇,为什么那些人就记得那么清楚?

由于近因效应,我们一般会对较近一段时间的事情比较印象深刻。那么罗胖老师在临近年底的时候问这个问题的话,其实就相当于:最近几个月最重要的是哪一天?

不过显然这个逻辑是有漏洞的,因为罗胖老师所得到的答案并不止局限于最近几个月。

而给出答案的人能够大范围跨越时间维度,靠的无非是记录。

给生活以足迹,给明天以过往。

写作的第一个目的是记录并表达自我。

写私人日记或者写博客都算是写作,这里主要讲的是写博客这样的公开写作。

写作的更重要的目的是传播


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对话收录而成的。

其中出现的人物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却说孔子弟子三千。

这里的三千应该是个虚数,就和三千世界一样,是多到数不清的意思。

春秋时期的人口也就1千万而已,孔子的学生顶天了也就是十多万,说弟子三千要么是夸大,要么是古人数学不太好。

但,这件事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

<论语>本部经典流传千古,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算是孔门弟子的话,那就真的是多到数不清了。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已有涯随无涯,殆已。

有限就真的不能追求无限吗?

不仅孔子做到了,庄子自己也做到了,耶稣,佛陀他们也都做到了。

<论语>,<庄子>,<圣经>,如是我闻开头的佛经,哪个不是读者无数?

看,能够流传千古都是因为他们有一部经典名作。

而名作强大之处在于经久不衰的传播力。

换个角度理解就是,能够不断传播的作品就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而能被大量转发的作品要么是作者自带流量,要么就是内容写得好。

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还要求标题足够吸引人,文章能先被打开,然后阅读。

如此我们可以获得两个逻辑思路

1,基本逻辑:标题吸引人⇨被阅读⇨被转发

2,捷径逻辑:被大V转发⇨高阅读次数

假设,两者都能让你的文章成为10万+,哪个更好?

写作的最重要目的是积累影响力


罗胖老师在2017的跨年演讲里提到快手的例子,说宿华的成功在于打造了一个链接千万人的端口。

得到APP同样是一个链接千万人的端口,它的成功在于影响了千万人的学习行为。

互联网的本质是链接,只不过你连上互联网本身的意义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人连上你。

罗胖老师在跨年演讲里说过一个观点,即使你跟不上时代,只要做好自己并保持开放,等着被赋能也一样能够成功。

放在这个语境里,就是把文章写好的意思。

比如开头提到的老猫就是做好自己,然后被赋能了不是么。

但在被赋能之前,老猫肯定是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

老猫积累影响力的方法无非两个字:写作。

而写作是所有人都能使用的,通往成功的最简单手段之一。

总结


1,写作的第一个目的是表达。

2,写作的更主要目的是传播。

3,写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积累影响力。

你的文章能影响我,那你可能是个普通人;

能影响一万个像我这样的人,那你就是个大V;

能影响马爸爸,那你就是万人之上的高富帅或者白富美;

能够响一万个像马爸爸那样的人,你就是国家主席级别的人物。

你还不好好写作?


关于如何写好文章请点击一下链接查看。

<写作的元认知>

<为什么你的文章没人看?>

<写好故事能够赚大钱>

<已被大师验证的写作入门心得>

<高效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