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5岁老博士的日常
这是去年写的一篇旧文,原先写于豆瓣。
读博,是人生中一段可贵的经历。
它带给我的不仅是智识的增长,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思维的突破,自我的建构和求真精神的培养。
成长的方式有很多种,体现于课堂,则不再是纯粹的接受型教育。
老师以一种更加自由的方式授课,在和老师的对话中体会思想交汇的快乐。
打个比方,我感觉老师们是广阔的海洋,而我们是靠近沙滩的浪花。
海洋不断地推动着我们培养学术思维,走向独立精神,但同时,海洋又受纳着我们,承载着我们;
体现于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则不是简单的附和,更多的是在交流中展现批判着欣赏的态度;
体现于掩卷遐思,则不是纯粹的读书,而是既能投入书本和作者共舞,也能抽离自我冷眼观照书本的内容。
这种能入能出的精神从佛法上来讲,就是坐忘。
今天我要讲的成长,来源于和同学们的交流。
案例1:乌龟and金钱豹
早晨,我如往日从北园走向南园的教学区吃早餐,准备上课。
看到小L骑着共享单车小黄在前面,她披着防晒的白色纱制披肩,披肩随着她的骑行飘动起来,甚是好看。
打了招呼咱们一起用餐,多日未见,但依然不影响彼此的感情。
她与我年纪相仿,同一年考进这所大学。她的方向与我不同,是教育技术。
我们在短暂的早餐时间里,点了简单的食物,却聊了一些紧凑而丰富的话题。
大多围绕读博的感受和学业的规划,面对接下来要面对的开题报告,我们都有不少压力。
她提到,她的导师的科研方法是333模式。具体而言,就是手头有正在写的3篇论文,有已经投的3篇论文,还有已经在酝酿的三篇论文。
也就是说,科研的常态是九篇论文伴我同行。这个对我很有启发。
我也对她说起另一个老师也异曲同工,她是每个月都保持写一篇,连怀孕生孩子都没有停止。
我们俩一方面钦佩老师们的才华加勤奋,同时也感叹自己需要多努力。
她打趣到,本来是只乌龟,努力了一身汗还是龟速。我说,那就需要基因突变了。哈?
从乌龟逆袭为金钱豹?是的,我们都是美丽的金钱豹。
另一方面,交流带来彼此更多的了解和认同,这是相互滋养的前提。
我向她表达一种由衷的欣赏,那种静静的气质,像极了我宿舍对门的心理学博士。
她说,哪有,你一来就是女神好吧?!我对她说,听你这么说,我很开心吖!
案例2:学习共同体
周五的下午是导师的课,导师把我们聚拢到一起探讨学术。我们三个(两个博士,一个硕士)向导师汇报了研究的进展。
这段时间我们所做的项目是“遇见更美的自己”课题,在完成了前期的问卷调查和报告以后,导师让我和杏子分别负责理论的提炼和实践的操作,从而各成研究体系,和其他研究成果共同架构成完整的课题。
在今天的交流中,我的感触非常深。具体来说,有三点:1. 以小见大非常重要。
导师说,论文的切口一定要小,不能从门里走,而要从洞里走,从而发现一个广阔的天地。
我说这是不是像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导师颔首。
其实还有一部分我没有表达出来,所谓学术研究,需要体现芥子纳须弥的意涵;
2. 在真诚的交流中,会碰击出很多火花。这些火花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当你的感受引起别人的共鸣,则会漾出别样的惊喜;
当你的想法如石子一样投入到交流的共同湖,看起来是一颗孤立的石子,实际上则会激起一圈圈的涟漪,如梅丽尔的波纹环状结构;
3. 同伴的力量能把灵感保存成恒定存在,也能把困惑转化为灵感。
比如,我和大家分享我的喜悦,即我在撰写论文中想到从哪个维度解决研究的问题时,导师说,这就是你自己的东西,论文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又比如说,导师提到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它是研究的基石。
但是通常你搜集的文献都是碎片化的,你要创造性的为你所用。
我举了个例子,是否像裁缝的成衣制作,必须经历设计(参考别人的文章,形成自己的思路),打版(体现自己的创见,在整体上鸟瞰文献),剪裁(撰写文章有所为,有所不为。注意段落的比例),缝合(整合成文,检查逻辑和架构)和熨烫(润色和修改,注意脚注和参考文献的规范性)。
学习共同体不止体现于学习中,也体现于工作中。
我联想起一位好友所说的,今后一定不是单打独斗,越来越体现整体协作的重要性。在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走向变革和融合。
感谢那些如明灯一样的挚友们,硕士时期的良师益友赵老师曾对我说,博士学习阶段是一个完整的、较有深度的过程,完成了这个过程,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就具备了成为一个学者最基本的学养。
而学者就是科学家,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家。
案例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下课后,和两位同学一起去吃晚餐。
美婷提议去留学生食堂。我一直不知道西溪居然也有留食。
在用餐的过程中,我们聊了很多。虽然这种聊天并非学术的,但轻松中也有些灵动的气息。
聊天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命运兜兜转转还是会把你引向你的内心所选择的路,在这个心之所向之前,时间的早迟已经失去了意义。
人生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选择的,自我负责的,那么这样的步伐也就会充满觉知,它的最终指向是自我实现。
在这篇文章的收尾,想起我的心灵挚友——亲爱的赛月,今天所分享给我一句话,我为之深深动容。
当不想要改造他人时,说什么都是合适的,当心中有爱时,做什么都是好的。
的确,当我们能够内省、觉察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勇于探索自己的内心深处,哪怕触及黑暗,也明白那是生命的一部分。
它真实存在,就像黑夜酝酿着白天,冬日冰封的大地却潜藏着春的消息。
看见这一点,这是阿罗汉的精神。
而向内走越深的人,也就内外相应,打开了向外的维度,能以旷达而开阔的胸怀看这个世界。
于是,生活中的任何人,任何事,都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学习机会,这就是观自在的内涵,菩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