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记三《财富自由之路》"前言"
你是否笃信你能变成更好的你? 注意——不是"觉得",不是"希望",甚至不是"相信",而是"笃信"(即,120%的相信);不是"也许能",而是干脆清楚的"能",你不是“笃信”,只是"希望",只是"觉得",后面的"能",就只能变成"也许能",或者变成干脆清楚的"不能"了。若你不笃信"你能变成更好的你",那你也没必要读下去了,你甚至不该买这本书——还不如去星巴克买杯饮料喝掉然后上趟厕所呢。
为什么是120%地相信?是为了说得形象一点——我是说,我要相信到这样的地步:即便有人打击你,打击掉20%,你依然100%的相信!
你必须对两件事情深信不疑: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一定会变得更好! 若长期持续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的未来一定会很伟大!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是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为"管理时间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我们事实上无法管理时间,时间根本不会因为谁的意志而有所变化"这个事实给出的解决方案。
你知道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美好未来深信不疑吗?我甚至常常向身边的人一遍一遍的灌输"你必须盲目笃信"的观念——对你认定的这件事情的笃信要盲目到谁都不能动摇的地步…,因为啊,因为这件事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会相信。
我听到了,也许你也听到了,有个声音在某处大喊:"鸡汤!鸡汤!这就是鸡汤!" 我出生于1972年,一路成长,其实读过很多很多"鸡汤"也受益良多。对,我并不讨厌"鸡汤",即便在某个时间段会有多少有些警惕——在《把时间当作朋友第2版》里就专门的有一章,标题是“小心所谓'成功学'”… 从理论上讲,那些在今天被人们称作称为"鸡汤"的东西,本质上只不过是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通俗版",真的没什么不好。首先,科学是靠不断否定自己而发展进步的,所以有些"理论"不正确或者被推翻其实很正常;其次,很多有问题的"通俗版"其实是"通俗演绎版",在被过度演绎之后产生了一些谬误及原本没有的扭曲;最后,即便是正确传递的"通俗版",受众在理解与应用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不恰当或者不彻底的情况,所以,哪怕是一些有用的东西,到了最后也会变成没用甚至有害的东西了,因此,若因为一些"过度演绎版",的谬误而彻底否定心理学研究成果,可就大错特错了,就好像那个类比所说的一样——"泼脏水把孩子也泼出去了"。 那么,有没有"毒鸡汤"呢?有啊!可是,l"毒"不在"鸡汤"里,那么是别人放进去的,要么是自己放进去的,跟"鸡汤"本身没有关系。更何况,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把自己的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去。我们都学过生理学——"以毒攻毒"不就是常见的策略吗?"种痘"不就是用一次病毒注射打造终生免疫能力吗?可见,有时候吸收一点"毒物",甚至有可能终身受益呢。 又,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种现象貌似普遍存在,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否定"道理",价值。例如,学生们一样天天去上学,坐在一样的教室里,读一样的课本,听一样的老师讲课,结果不仅学习成绩天差地别,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根本就学不好甚至学不会——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吗?有没有简单的解释呢?解释真的很简单——大多数学生不好好做作业啊!绝大多数成绩好的学生怎么会完成不了作业呢?
"知识传递"本身不是教育,它只不过是教育这个庞大系统工程的第一个环节而已。若"传递"本身就能完成教育,那就用不着办学校,只要有出版社就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让教育真正起作用,主要靠的是知识的吸收者(学生,或者干脆点,你自己),而不是知识传递者。这就好像为了增肌而吃东西一样,吃得不够多就不可能继续增肌…可问题在于,若不进行大量的运动,不去跑步,不去推杠铃、做深蹲,不去做各种各样令人难以忍受的动作,但那吃什么都没有用,不是吗? 所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因为他们"不运动"啊!他们不去运用那些道理,所以就没有机会在运用中调整自己及自己对那些道理的理解和感悟,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完成那些道理的"内化",那些道理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中小学课本上印着的字而已,早就还给别人了!或者,说得再干脆点,我们顶多是“识字”而已根本谈不上"有文化"。 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的的确确"挣扎"过,却和那些从未"挣扎"过的人下场一样呢?解释依然很简单——"挣扎"得不够。任何道理都和我们平日使用的任何"工具"一样,要在大量使用之后才能进入"熟练"阶段,而后才能"运用自如"。所谓"挣扎",无非是把自己不熟悉的"工具"(即,那些道理),通过反复运用、反复琢磨、反复调整,变成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的工具。你一定见过那些工具运用不熟练的人,他们看上去很笨拙,做每一个动作都像在挣扎——若那人受不了自己的笨拙,若那人受不了自己的笨拙,中途放弃了,那"工具"也就瞬间沦为废物了。 所以,说来说去,怪谁呢?怪自己。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里并没有变成更好的自己,或者说,你并没有变成那时候应该最好的你,怪谁呢?怪自己,或者说,你并没有变成到那时应该最好的你,怪谁呢?怪自己。怪不得别人。当然,怪不得那些道理和那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或者说"鸡汤"。若"鸡汤"的定义是"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通俗版",那我的确非常乐意笑嘻嘻地承认:我就是‘鸡汤’的作者啊! 我笃信"进步"这件事是有"方法论"的——任何领域的任何进步都有方法论。哪怕是一把螺丝刀,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的时候,手握的位置和姿势都会影响工作效率。如果这么简单的事都可能有方法论,如果所谓"进步"只不过是"把事情做的更好"的话,那么什么样的进步没有方法论呢?再进一步,所有"很大的进步"不都是由类似"螺丝刀的手握方式改进"这种细微的进步积累而成的吗?目前我看不出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存在。
不尽一切是情都有方法论,甚至连方法论也有方法论。事实上,这本书的某种意义上就是"‘草根`逆袭方法论"——谁在起初不是所谓的"草根"呢?当然,我不太愿意使用"逆袭"这个词,我宁愿使用"所有普通人的成长方法论"这样朴素的陈述。这里的一个关键词是"成长"。对,是"成长",而不是"成功"。成功只是一个里程碑,难道成功之后就不再成长了吗?后面还有很长的路呢! 请所有读者保持耐心,我虽然自称"鸡汤"作者,但读到这里的你早就应该明白,我所说的"鸡汤"和别人所说的"鸡汤",可能根本不是一回事。这本书的内容,肯定不是他们所说的那种"鸡汤"。这本书是讨论方法论的。无论什么事,都有方法做的更好,就算是"炖鸡汤",也有人炖得不够美味,有人却炖的格外香,同时还很滋补。 生活也好,人生也罢,都一样,总有方法活得更好。
Let's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