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如果孩子是画布,你打算画什么?
理事会•教育专栏推荐编辑:仙灵
编辑推荐语:孩子的大多数观念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在各种场合,由父母、教师、同伴,或潜移默化,或直言不讳传递过来的。但是这些观念在最初接触时,父母如何引导和解释,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引导和解释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形成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因此,父母要善于在观念形成之初帮助孩子形成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态度。
本文投稿给理事会•教育专栏,欢迎大家关注专栏的优秀文章。
01
记得几年前,儿子第一次参加正式的棒球比赛。首发阵容里没有他,问我:“妈妈,替补队员是什么?”
那一刻我大脑宕机了,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班小朋友二年级的时候就知道替补是怎么回事了。
正在我犹豫着该怎么回答,又能不伤害他幼小的心灵的时候,儿子自顾自地说:“替补队员是不是很厉害的?他们第一场先出场的如果打不过对方,然后我们替补就上场把他们打败。”
我楞了一下,我不知道他心里是这样想的,同时又感觉他的解释太有意思了,太扯了,太南辕北辙了。嘴巴上我还得装作不在意地说,每个小朋友都很厉害,第一场的打累了就换你上去。
儿子没说话,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一点点怀疑我的话,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话有多么不坚定,我的眼神有多么游移,我的表情有多么怪异。
后来他上场的表现说明他真的没认为自己是替补队员就比别人差,他打得没有任何包袱,越打越开心,决赛开场后一直在场上,直到比分锁定冠军后才换下场休息。
02
如果儿子一开始就知道替补队员是怎么回事,他还会没有包袱的打球吗?他还会开心的打球吗?
小孩子在你没有告诉他什么是替补队员的时候,他不知道替补的含义;当你没有向他灌输某些人对替补队员的轻视的时候,他不会感觉到被轻视。
那么他是什么时候知道了学习是为了分数?是什么时候知道了我得比别人家孩子强?谁在向他灌输这样的想法?谁加强了这些想法?
学校为了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会通过教学、考试等手段来考核老师和学生,如果家长顺势而为,强化考试和分数的比较作用,那么孩子就会把学习和考试看作是压力和负担。
在学习的时候,他考虑的不是怎么把知识弄明白,满足某种好奇心,而是考试的时候怎么获得更多的分数。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学的,因为父母更在乎他考得好不好;分数是给爸妈看的,因为爸妈会拿分数去跟别人家的孩子比。
03
不可避免的是学校里面对考试和分数的重视,爸妈们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不惧怕考试?
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孩子的大脑是有其成长规律的。
人的大脑发展并不是平衡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7岁以前的孩子,一直都在发展他的右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动物脑。右脑的发育特点就是不要学习而是刺激,用零散的、边缘化的、非中心的、非系统的方式进行刺激,才能保障右脑的充分成长。
7岁以后的孩子,左脑才开始发育。到11岁,是左右脑共同发展期。他可以认识大量的文字,并将其归类。
11岁到15岁时,右脑几乎发展充分。但是如果过早的让左脑接受刺激,也就是过早的让孩子学习分类的知识,就会妨碍右脑的发育,使其不能充分的饱满发展。
在充分了解了人的大脑的发育规律后,我想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孩子在每个阶段的任务。
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只是让孩子喜欢学习,喜欢去学校,喜欢并能很好的与同龄孩子相处。
中学阶段,是让孩子在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独立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构建出自己的逻辑结构,并对自己的方法运用熟练,得心应手,充满自信。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其实在我们学校这种统一的、标准化的、一致性的教育方式中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立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是很有挑战性的。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一旦形成,受益终生。孩子会在之后的大学以及走向社会之后,都能迅速地获得他想要习得的知识。
这样修炼成的孩子,你还会发愁他未来的工作吗?你还会担心将来会有某些职业消失吗?
因此,一个不担心孩子考试分数的家长,会在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学习是为了增长智慧,搞明白一些道理;考试只是检验一下学习成果,分数只是告诉你还有多大的差距;学习不是为了比别人强,是看到自己通过努力每天都有进步。
孩子在看到不理想的分数时,想到的就不会是怎么跟爸妈交代,而是我怎么把这些不会的弄明白;看到别人家孩子比自己优秀时,会想到通过努力未来我也可以像他一样。
这样的小孩学习的动力不是分数和与他人的比较,不是大人告诉他的得考一个好分数。
因此,小学生的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感受,中学生的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如何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提高效率。
不用担心没有你的督促孩子的成绩就会下降,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孩子的成绩不会差。
强调成绩和名次的事情,学校和老师一件都不会少做,家长只是作为学校教育中缺失的那个部分的替补站位。学校和老师没有关注的,就由家长来做,学校和老师过度强调的,就要由家长来削弱其影响。这样孩子在学习的重压之下,就不会那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厌学情绪。
孩子是一张画布,你画什么,就得到什么。
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推销自己的生活哲理和忠告。你认为的哲理和忠告,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对的,可能是重要的。但是请先确定孩子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不要在不确定你真的懂得孩子的情况下强加给孩子,请在每一个当下去感受孩子,而不是用道理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