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诗意人生(三)
2020-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枯笔禅
真善美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有篇精彩的文章叫《富有》,内容如下:
丈夫:“亲爱的,我要努力工作,以后我们就会富有。”
妻子:“亲爱的,我们彼此相属,已经很富有了,以后也许只是有钱罢了。”
文章中“丈夫”与“妻子”对“富有”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实际上同样揭示的是人生的这样两种不同境界:一种是物质的,即“功利境界”;一种是精神的,即“审美境界”。
人的功利境界是重要的,是前提、基础。人有饭吃,有衣穿等,人的生存才有保证。人的生存有保证了,不再为吃饭、穿衣等忧心,人才可能追求美,即追求审美境界。
中国有句古话,叫“仓秉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先哲墨子讲:“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欲望后,才会发出一种渴求精神满足的内在冲动,这种冲动就是对美的渴求。
西方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曾针对不同阶段的人生追求,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最基础的需要往往力量最强,也最迫切。只有满足了基础需要,才会往更好的层次上去发展。
近代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也曾提出人生的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一思想与需要层次理论其实算殊途同归,但是相比之下,二者以出发点不同而见出高下。
前者是从自我需要的角度出发,以自我满足为价值中心。后者从人生意义的角度出发,以社会历史为评估标准。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