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胜芳老字号————福泰成饺子楼

2017-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汝娟
消失的胜芳老字号————福泰成饺子楼

        这段时间“寻找霸州好味道”网络投票活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看着一家家参赛单位展示的各式美食和火爆人气,我在想如果我们家的“福泰成”饺子楼还在的话,一定会榜上有名并在众多地方名吃中脱颖而出,成为胜芳美食最杰出的代表。                                                                                                                                                在胜芳老辈人的描绘中,“福泰成”的小午寅高汤水饺鲜香味美、堪称一绝,从民国初一直到建国后,在胜芳妇孺皆知、名满四方。200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这里是胜芳》也曾有记述,是几代胜芳人味觉记忆中的家乡美味。                                                                饺子楼座落在胜芳镇西桥边,是临水而建的二层小楼,因掌柜的也就是我先生的曾祖名叫午寅,时人又喜欢他的年轻机灵和好手艺,就将“福泰成”俗称为了小午寅饺子楼。饺子楼每天人来人往、座无虚席,是当年胜芳百姓请客吃饭的首选之地。饺子好吃全在馅儿上,因为曾祖自小拜天津的名厨陈启泰先生为师,学得调制饺子馅儿的一手绝活,即使是极为普通的猪肉白菜,调出来的味儿也和普通饺子馆的不一样。别人家的馅儿以肉多油大取胜,这里是力求水灵味鲜,先是在用料上下功夫,白菜挑选帮薄叶嫩的,榨压菜馅、去掉水气,加进选料精细的肉馅儿,和进独家秘制的浓缩高汤,使馅料鲜嫩多汁而不油不腻,食客用筷子夹起饺子,将饺子咬开一个小口,轻轻一吸,一股浓郁的汤汁便吸入口中,顿时满嘴清香,是谓高汤水饺也。     

消失的胜芳老字号————福泰成饺子楼

        除了馅料,这里的饺子皮也颇多讲究。别人家的水饺,一两面能包四五个,这里的饺子皮擀得薄而透明,一两面能包到八个,煮出来的饺子圆润饱满、晶莹剔透。                                                                                                                          老人们说,看店主人带着伙计们包饺子更像看一场精彩的演出,擀剂子的伙计先在面剂儿上用拇指一捻,面皮就成型大半,再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来回一推,又圆又薄,大小适中的面皮就赶成了。你正看着擀剂子的发呆,包饺子的师傅也像变戏法一样的上了阵,左手托着面皮,右手飞快的用酱铲把饺子馅按在里头,紧接着左手几个手指一攥,元宝形状的饺子瞬间成型,把饺子往案板上一掷,下一张面皮又托在了手中,你还没回过神来,“元宝”在案板上已摆成了一溜。   

        生意好还因为曾祖一直恪守“和气生财、童叟无欺”的胜芳传统经商之道。无论是常年光顾的老主顾,还是赶集上店偶尔光临的新面孔,都一样不分亲疏,热情招待。后来祖父接手经营,依然不忘与人为善,宽厚豁达的传统,他做掌柜的那些年,人们口袋里普遍没有多少钱,有时遇上吃了饭却付不了饭钱的客人,就一笑回头交待伙计先记在账上,等客人方便了再说。记上的账有的能收回来,有的就没了下文,等到年下伙计们登门去收,这类账十之八九成了死账,每当遇到这种时候,祖父就用手一挥,说:也罢,收的上来的是人欠咱的,收不上来的是咱欠人家的,买卖不成情意在,就当请客了,这钱谁花都一样 !

   

消失的胜芳老字号————福泰成饺子楼

        岁月淘洗,沧桑巨变。饺子楼在胜芳的西桥边儿持续经营了两代人,一直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正应了那句老胜芳买卖人的俗语“人叫人不应,货叫人就灵”。解放初公私合营,祖父被安排去供销社的饭店做了一名厨师,把店铺和手艺都交给了公家,还带出了一群徒弟,自此“福泰成”的字号消失在胜芳百姓的视野里。                                                                              有意思的是,70年代末祖父从供销社饭店退休,但饭店领导还时常打发人来接他,也没别的事儿,就是让祖父往饭店门口一坐,他坐在门口,饭店就上座儿。日本的寿司之神因为一生专注一事而备受世人推崇,而我们的祖父又何尝不是?

        但今天说到这儿最让我骄傲的并非我家祖上曾经营过一家名满四方的饭庄,而是祖父对后辈的教育影响。前文说到的曾祖的师傅陈启泰先生,当年是孤身一人从天津来到胜芳,他将一生所学传给了曾祖,无亲无故、无儿无女的他就由曾祖养老送终、并安葬在了自家的坟地里。祖父临终前没有什么可交待的,他只对自己的儿女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到什么时候也别忘了这位姓陈的老先生,如果将来迁坟,一定不能把他老人家扔下,没有他,就没有咱们这一家人,逢年过节万勿忘记去他坟上焚香祭拜。                                                                      直到今天,我们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恪守“莫忘师恩”的祖训,知恩图报、宽厚待人的品质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