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品质鉴定之“副茶、夹杂物、干湿”
【此文选自林馥泉《茶品质鉴定》(台湾有记名茶出版社 , 1982.12),该书所谈茶叶品质鉴定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适合作为茶友的入门教材,本公众号后续还将连载该书的部分章节,敬请关注……】
㈣ 副茶
在一堆茶叶中,不问是毛茶抑是精制茶,用手翻动加以细察,或凭簸箕、风鼓予以筛分,均立即可分出正身茶和副茶。正身茶和主要目的茶叶,皆成标准形态,条索紧而身骨重副茶则属杂茶、轻片、茶枝、茶角、茶末、茶毛,此原非正身茶所应有夹带之副品。但是出于原料及制造技术,不论毛茶及精制茶,都不能做到完全将副茶去净,所以茶叶副茶之夹带,仅是多少的问题,而不是有无之问题。另一方面以经济立场来说,副茶并非不可饮用之物,仅品质较差而已。所以正茶中习惯性都是在一定限度都是在一定限度内带入若干副茶的,鉴定外形时,是看其所含副茶分量之多少而已。其中枝,末、片的夹带在检验出口都有含量的限制,尤须斟酌审量。大体而言,看毛茶的副品夹带,要估计“精制率”与副品提出后的价值来评定,这儿特别须要加以重视的。看精制茶的副品夹带,则依检验局规定标准为准。此外又由于茶叶种类不同,其副茶之夹带程度亦有若干出入,品质愈高之茶叶副茶含量愈少。反之,品质较低之茶,副茶之夹带必较多。
㈤ 夹杂物
茶叶之夹杂物,是指非茶叶以外所夹带的东西。由于产制各项操作过程可能带入的杂物,如细砂粒、小石块、杂草、植物叶片、谷粒、茶籽壳、煤屑、扫帚毛、篮箕竹片、铁线、铁钉等等,这些都是采茶与制茶操作中无意中可能带入的。此外有时尚有一些非茶类而人为的夹杂物,有如粉浆物、胶质物、滑石粉、@茶固形物等。这些夹杂物的存在,不但影响茶叶本身使品质降低,而且亦有碍人体饮用的卫生。固非茶夹杂物,除了熏花茶类,夹杂着花箔时被允许而外,其他任何夹杂物都是严禁含有的。吾人鉴定茶叶外形时,对此应列为要项,认真予以检定。夹杂分量多者,不仅是品质不佳,根本就该视为“禁用茶叶”。但如少许草枝竹片,因采摘或器具关系,在毛茶外形鉴定上却尚不太苛求它的点尘不染,而不严重去低估茶叶的价值的。总之,茶叶中以全无夹杂物为贵,肉眼不易发现之夹杂物,虽是有碍品质,但亦仍无法完全避免。至于人为特别加入之夹杂物应认真在品质鉴定中予以检出,否则必会影响到茶叶内外销声誉的。
㈥ 干湿
看制成茶叶之干湿程度,原可用仪器设备很精确的测量出来,但在实用上,还不能每一批茶叶都靠仪器的设备去测定。当外形鉴定时,尚须用手掌握茶的感触,大体辨别茶叶干湿程度。有经验的茶叶鉴定者,用手握茶,可以就茶身干脆或软润情形判断茶叶干湿程度。故用手感觉之粗放测定干湿,列为鉴定外形条件之一。干燥充分之茶叶保持品质时期久,且利于加工处理;反之,则品质甚易劣变,且不易于精制。茶叶之含水量通常以百分之五至七为标准。茶叶握于手中,坚硬而易脆断,是干燥充分之茶叶。润湿茶叶,条索松宽,握之有如握布,微有弹性感觉,捏握不易断碎,这可判知茶叶含水量超过一定标准,必需用试纸或物品检查茶叶水分之含量,在另一讲题“茶叶鉴定技术”中详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