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
如果早知路途凶险,你是否依然会负重前行?
前几天偶然得知《无人生还》竟然还有BBC改编的影视版本,按捺不住激动,连夜看完(仅有3集,每集大约50分钟)全剧。虽然效果并未如广告文案中描写的那么震撼,但在一番视觉享受之后,依然觉得有点评的必要。
先来说说《无人生还》的原著,当然啦,又是我的女神——英国侦探女王阿加莎的小说之一,区别在于这是我看了将近20多部她的小说里最喜欢的一部。另外两部口碑同样甚佳的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改编成影视剧的版本资源也十分丰富。但这部小说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从头到尾的设置都只是在讲案情发展——八个不同身份的人受邀来到一个荒僻的小岛度假,小岛不仅与世隔绝,而且有着诸多的神秘传闻,岛上唯一的别墅里也仅有男管家和女仆(夫妻)两人。更诡异的的是,不仅邀请他们前来的主人迟迟未能出现,而且客人们(包括身份未知的管家夫妇)在一开始就都受到了神秘的杀人指控,从此之后,十个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奇死去,直到最终谜团才在多年后杀人者的信件中被彻底揭开。
《无人生还》剧照相比过去的侦探推理循环,整部小说其实是以杀人者的角度,来替法律惩戒那些曾经侥幸逃脱惩罚的凶手们。这是一种不能称为绝对正义的复仇方式,和《教父》里游走于正邪之间的柯里昂教父有些神似。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杀人者不仅惩戒了凶手,还使用了一种极具艺术感的高级作案手法:结合一曲流传的童谣,将每个人的死法和顺序都进行一一对应,而且哪怕后期存活者已然窥透其中的机密,却依然无法摆脱同样的命运。
也许因为我一向读的是译本,所以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原版小说中原汁原味的语言及文化之美。庆幸的是,贫乏的想象力终于在影视剧中得到了足够的满足。
《无人生还》剧照首先不得不强调的是,文字和影像因为各有优劣,因此个人不赞同一味的抑此扬彼。(当然,国内那种只重炒作和砸钱的流量小花剧不在讨论之列。)所以,我在看剧之初,内心里涌动的一个极为有趣的想法是:在已知故事结局的前提下是否还能让过程同样地波澜起伏?这是一个世纪难题,也是多年来可以让原著党和改编派唇枪舌剑无数个昼夜依然不分胜负的常见现象。那么,BBC的这部改编剧有没有做到呢?
一向有些脸盲和记忆选择性错乱(尤其是对外国人)的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视觉震撼。或许,用中规中矩来形容它的改编也并非为过。但重头戏在于,因为我在一开始就知晓真正的杀人者,因此在众人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之时,才发现他自始至终扮演的都只是一个助推者的角色,在每一个看似寻常的时刻给出轻描淡写的言语或行为引导。而每个拼命想要摆脱死亡命运的罪人,却恰恰是在内心过往罪恶的牵引下,最终把自己成功送上了断头台。
《无人生还》剧照其中后半部分存活的四人尤其在演绎的过程中充满了戏剧张力。明知死亡日渐逼近,却依然一心想要摆脱噩运,想要借助身边人的力量获得自救,却又时时刻刻准备倒戈相向。女主和男主的对手戏也很有意思,从开始的时候一个引诱,一个抗拒,到后来日渐的惺惺相惜,患难与共,再到最后的生死抉择时刻又彼此拔刀相向。这里揭露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悬疑推理,而是危机关头人性中真正的卑劣和自私。
总而言之,在明知结局的前提下,依然能够设法预演出过程中的别样精彩,这是决定影视改编成功的关键,也同样可以看作是人生旅途中必要的前进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