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bbo积累:dubbo十层模型

2021-03-10  本文已影响0人  skipper_shou

(一)前言

因为公司框架使用了dubbo作为RPC框架,所以,对于dubbo进行相应的学习,通过官网的学习,源码的阅读,总结出以下的内容,希望对dubbo有个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会后续的使用,后续的源码阅读有更好的帮助。

(二 )RPC简介

RPC(Remote Produce Call)远程过程调用,就是客户端基于某种协议通过网络向服务提供端请求服务处理,然后返回数据。
对于客户端来讲,就和调用本地服务一样,对开发人员是透明的,不需要了解具体底层网络传输协议。就是将本地调用的处理过程放在远程的机器上,而不是本地服务代理来处理。
套用到多线程的概念,其实RPC就是服务器间不同进程之间通信协作的调用方式。
RPC的前身是RMI(Remote Method Call),这是在jdk1.2的时候提出的。
RPC的基本组成部分Invoker、protocol、remote这三个组成部分,能够完成一次完整的RPC调用

(三)dubbo微内核设计机制

微内核架构核心系统设计时的两个关键点:

Dubbo 的微内核是广义上的,它的思想是:核心系统+插件
这个微内核说白了就是把不变的功能抽象出来称为核心,把变动的功能作为插件来扩展,符合开闭原则,更容易扩展、维护。
所以在后面的框架设计模块和源码中看到了大量的SPI插件。
当然,在使用了足够久之后,海量的插件管理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dubbo其他概念

(五)dubbo框架设计

以下摘自dubbo官网开发指南中框架设计部分。文章链接

整体设计

image.png

图例说明:

针对上图:总结出一个调用流程,在client端发起调用,通过本地interface,通过已经从Config中获取的配置,通过ProxyFactory工厂动态代理生成Proxy,访问集群中的invoker(在调用之前,已经完成了客户端、服务的服务注册相关,当然,Cluster也可以没有,client可以直接调用配置好的路径直接访问,也就是单机使用场景),invoker通过路由选择,负载均衡算法,透明的获取invoker,然后通过配置的协议(此时,将一些信息写入monitor中),将同步转为异步,本地await,等待远程调用结果返回。将访问请求序列化、通过网络(mina、netty)访问其他进程(同服务器或者远程服务器)的具体方法。

各层说明

框架分层架构中,各个层次的设计要点:

关系说明

模块分包

image.png

整体上按照分层结构进行分包,与分层的不同点在于:

依赖关系

image.png

调用链

image.png

领域模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