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悦读 | 后真相时代,你所抗拒的事实,其实都是在抗拒知识
有人说,如果有人跟你讲‘真理是客观的’,那就是在把他们的解读强加给你;
有人说,没有对错,只有你经历过的事实和我看到的事实;
有人说,科学理论也会出错,专家也会掩盖事实,所以你相信什么就只管去信;
有人说,知识太容易得到,已经不重要了,有立场、会辩论才重要;
......
在一片嘈杂声中,我们太容易忘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多么依赖知识。
后真相时代,捍卫知识就是捍卫我们自己!
1、我们是否越来越抗拒事实?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就职典礼出席人数的争议。特朗普的秘书肖恩 斯派塞称,为参加本次总统就职典礼而来到华盛顿特区的人数,是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然后,事实和证据并不支持这种说法。因为从奥巴马在2009年就职典礼的照片来看,当时观众的规模可要比这大得多,统计数据也证实当天卖出的地铁票是最多的。情况越来越明朗,斯派塞说错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会去怀疑摆在眼前的事实?而当时总统顾问凯莉安康威也在电视上发表后来引发热议的声明:斯派塞只不过是陈述了事实。她轻飘飘地把事实推到了一边。
特朗普便成了“后真相时代”的化身,集这个时代的一切特质于一身。他丝毫不关心真相和知识,不在乎自己的决策有没有事实根据,总是派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去做管理工作。他把主流媒体视为人民的敌人,他迷恋阴谋论,跟疫苗怀疑论者眉目传情,还热衷于散播虚假或有误导性的消息。
当然, 我们有权相信任何事,但如果你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希望相信的,而不是有了充分理由才相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将收获不了知识。我们可以对抗片面、没有根据的故事,揭穿虚假,冲破迷雾,最终找到有理有据、清晰明确之物。
那么,到底何为事实?简单来说:是世界的样子。小到日常琐事,大到宇宙起源,都是事实:关于我们所思所想的看法和观点、关于失业裁员、通胀内卷,关于疾病和病理的医学事实,关于物种起源的生物学事实...事实是我们陈述为真的东西。
你很快就能想到,还有许许多多的事实是我们所不知道,所接触不到、得以知晓的事实,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和宇宙起源有关的事实就属于这一类,宇宙如何能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 这个答案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因此说我们抗拒事实,这话多少有点道理:很多事实我们永远不知道,因为我们不屑于知道;还有很多事实即使我们想知道,也不能够知道。好奇心不断地推动着我们去突破限制,借助新技术去观察遥远的星系,探寻微观世界。我们的科学解释模型越来越成熟,许多长久以来被视为超出人类理解范围的谜题都一一得到了解释。现代神经生物学在探索人类意识的本质上可能已经有了进展,在这个意义上,很容易洞察到人类抗拒事实的潜意识动机或神经病变的程度。
2、人们不是抗拒事实,而是在抗拒知识
其实稍微想一下就能知道,真正抗拒事实的人,其实往往会在某些人生的关键时刻被打脸。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需要不断吸收大量真实可证的事实:既有像哪里可能有竞争危险、如何获得能长期合作的客户。我们通过认知、分析、理解、判断、决策等认知系统的处理将信息转化为有助于生存的行动。
实际上,越是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人们才会变得接受事实。
因此,我们并不是抗拒事实,我们只是越来越抗拒知识。想要理解这个重要的区分,我们就要去思考什么是知识。
3、那么,什么是知识
如果以知识为关键字去网上搜索信息,就可能搜到被光照亮的大脑图片。我们很自然地会认为知识存在于头脑之中。如果你也是这么认为的,那这么看待知识就有失偏颇了。
首先,我们要区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前者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后者是关于“为什么”的知识。理论知识是你能在书上找到的知识,有表述出来的具体内容,可以用“我知道什么是什么”这样的句型来表达。比如我知道“勾股定理”、“电子是带负电的”。实践中就没有这样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实践知识理解为一种能力,做出某些行动的能力。对实践知识我们可以用“会”或“能”来表示,而不是我知道“什么”:我会阅读、我会说英语。
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会相互作用。不管是否意识到,我们的一切行动都需要理论知识。比方说,我想学骑车,我就得先知道人要坐在车座上、脚要踏在踏板上交替用力--但我们往往不会去思考这些。如果你要尝试在电话里教人学骑单车,你就会感觉到实践知识恐怕不仅仅是没有被表述出来的理论知识那么简单了,不仅实践知识不存在于头脑中,理论知道也不存在于头脑中,它只和我们的思想本身有关。而知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相信和信念是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的。
相信意味着事实,意味着真实。比如我相信公司能上市,但它一直没有上市,这种相信就是假的,但有这种信念是可以的。因为信念对行动至关重要,如果只幻想着未来上市后的美好的生活,而不去行动达成它,那它永远只是一个想法。
而知识需要信念。比如我想拥有关于企业上市的知识,光是北交所、上交所的上市条例是不够的,如果我在读这些条例的时候并不相信文中所言,不认为内容是真的,那就没有获得任何相关企业上市的知识。因此,传播知识不光要发布信息,还得让人相信这个信息是真的,这个时候需要辅以证据。
4、传播知识不光要发布信息,还得让人相信这个信息是真的
前面提到,拥有知识需要信念的支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信念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的信念不被当回事,总是受到质疑,那么这个人最终就会怀疑起自己的信念。
我们的大多数信念都很琐碎,所以我们很少意识到它们。比如我们相信马比蚂蚁大,月亮上没有嫦娥,这些信念一直在我们的认知系统里,和我们做什么,想什么都没有关系。但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意识到这些信念。此外,还有许多信念是我们即便努力也很难意识到的。弗洛伊德已经提到过的潜意识,无意识。但仍有许多人认为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并不存在,因此,我们要知道自己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有些人天生具有“隐性偏见”,比如有些人声称女性和男性一样有能力成为企业高管,但其实他内心深处的信念是女性在出任高管这件事上的能力不如男性。
不管怎样,即使信念是某种心理状态,弄清楚我们究竟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你必须通过他的所做所为才能知道他所信的。
由此我们看到了知识的第一个构成要素:信念。
信念这种心理状态对指导行为至关重要。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关于大脑的哪些部位对认知功能起作用已经是公开的可证事实。那么,为什么不能说知识存在于大脑中呢?因为信念不论有多强大,都不是知识。
5、信念不管有多强大,都不是知识
关于信念不是知识的答案,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他在对话录《泰阿泰德篇》中讨论了知识的概念。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数学家泰阿泰德辩论,请泰阿泰德说明知识是什么。泰阿泰德先说知识是我们感知或感觉事物的方式,但他很快就把自己绕进去了。苏格拉底指出,我们的知觉可能互相矛盾,一件东西可能看起来很软,摸起来很硬,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用判断力来决定它究竟是软还是硬。因此,知识不能等同于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而是和我们的判断或信念有关。泰阿泰德很快就意识到,也不能说知识就是判断,因为判断会出错。我们可能会将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赋予它们,而事实不可能具备它们所没有的属性。因此,知识肯定是超越判断本身的:判断必须是真的。
从古代开始,哲学家们就接受了柏拉图的结论:知识既需要你做出判断,又需要这个判断是真的。比如如果现在没有下雨,我就不可能知道现在正在下雨。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有很大的存在意义。
首先,这意味着知识并不存在于头脑中。我在头脑中相信现在正在下雨,但我的信念是真是假,取决于天气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换句话说,知识不同于确定性这个心理状态:我可以非常确信我是对的,但如果后面证明我的这个信念是错的,我就还是没有拥有知识。
可以说,信念不管有多强,都不是知识。
你可能觉得自己知道某些事,非常强烈地感到自己是对的。但如果你所相信的不是真的,那么你就不具备关于这件事的知识。我说全球变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你说不受,在这件事上,我们两个人不可能都具备知识--必有一人是错的。我们现在需要知道的是,知识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而是和世界实际上的样子也有关系。
那什么真呢?
亚里士多德给出了答案:以不是为是,就是假;以是为是,就是真。
许多人认为,亚里士多德在此表达的是真理符合论的观点,其基本观点是:真理是思想和世界的一致,比如我认为现在正在下雨,当且仅当我这个信念的内容和世界的正在下雨的样子吻合时,这个信念才是真的。但信念和真理之间有隔阂:我认为现在正在下雨,不等于今天确实在下雨,我的信念是错的。
因此,知识不仅要求信念,还要求真信念。因此知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信念的心理状态;
2、这个信念是真的;
3、这个信念以充分的事实和论据证明是真的;
因此,在讨论抗拒知识的时候,第三个条件,知识需要证据就特别重要。
6、证据
日常生活中不太常用到证据这个词,但证据对我们的日常知识和对科学知识来说,特别重要。有了证据,就为你的话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你。简言之,我们倾向于相信有充分证据的事。
获取证据的方式可以从自己的感知觉和他人那里获得,一切正常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去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我们所信的。但如果事态发展和我们的预期不符,我们很快就会想出一些假说并去测试它们。通过测试,我获得了与我的信念相一致或相反的证据。在这个意义上,日常知识和科学知识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
7、知识是认知分工的产物,我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做贡献
人类所拥有的知识是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共同创造出来的:知识是认知劳动分工的产物,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为获取知识、传播知识做着贡献。这种人类独有的现象,与语言有关系。得益于语言,知识有办法得到保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一代代流传下来。后来有了印刷术,知识的广泛传播更是有了基础。不必每代人都从头开始,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真理。
然而,知识所涉及的不仅仅有研究得来的专业知识,还有构成人类社会的复杂技能--汽修、面包师、运动员、音乐家、律师等。
人类文明的发展受益于人们从事专门的职业,在社会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这也导向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分工。
了解了以上这些,我们就可以来回答“为什么否定事实,就是抗拒知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我们消化不了事实,而在于我们吸收不了知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想我们应该再次回顾一下知识的第三个充分必要条件:充分的证据。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有些人抗拒证据---他们在某些情况下抗拒证据。
我们可以区分两种抗拒证据的情况:
一是我们不愿去获取相关的信息来认真测验我们心中所持有的信念,我们也不善于到处去探索,而是喜欢抱着那些能说明我们想法正确的资源来源不放,不想费力去查证这些来源是否可靠;
二是即使在获得相关信息后,我们也还是继续抱持那些缺乏充份证据的信念。我们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而不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理性,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动机性推理”,每个动机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而这恰恰是抗拒知识的一个最关键的原因。
如果你下次再遇到抗拒事实的人,不妨用这两种方法试试他。看看他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有自己的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