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慢慢来

2016-12-10  本文已影响94人  吴理数

入住现在的小区几年内,停在路上的车不断增长,从南门去车库需要经过几百米的一段直路,一侧常停满车,留下的路面通过一辆车还是宽敞,但是常会有车从对面过来,会车就有点麻烦了,尤其是晚上,最好是选择有拐弯的路口或一侧没有停车的那一段,相对方便点。以前常想占先,一直开着车去寻找那一段,发现对方的车也已经在面前了,狭路相逢,惊险地过,后来学乖了,一旦发现对面有车过来,早早地在较宽的那一段候着,让对方的车先过,然后自己悠然自得地前行,时间也不差多少,且心里安心多了。反正也不急,其实那怕有急事,也许还是这么办好,否则反而更慢。

当一个人喜欢慢节奏的时候,也许是性格使然,也可能是老之将至。但不管如何,发现慢慢来还真是不错。

来谈谈迟与早。曾在《上学宜迟,规划要早》一文中提到小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不要早于规定时间,如果差几天一个月,不妨迟一年上学,这样反而会在小学阶段占得先机。长跑比赛时常有人在一开始就开始以百米速度冲向前去,可是常常总是落得没有名次。而在学习上后来者居上的例子也多,小学、中学阶段,真正需要好成绩的还是高中阶段,可是作为过来人,你会发现也许大学时的学习更有助于你进入社会,去选择理想的职业。

而如果从人一辈子的角度来看待,青年时期的出色还不如中年时期的成功,出名要早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十来岁出名最多也就是在自己的学校里,三四十岁出名可能会在某一个城市或地区,七八十岁后扬名可能就是全国范围了,如季羡林之辈的大师级了,而出名早还会更容易迷失自己,当然,人非得要出名。二三十岁就腰缠万贯好吗?也许挥霍完了后老年反而凄凉,年轻时吃点苦,到老了,家底殷实,安度晚年不是更好吗?当然,这里所说的慢是指来得迟,说句玩笑话,而来得越迟越好的大概就是死亡了。

而另一种慢则是节奏了。曾经流行快节奏,许多城市里的白领过的就是这种生活,吃快餐,上、下班快步跑,一年到头就是不知休息在何时。可是,当你看到阿尔卑斯山脚的某个小镇的居民可以在一个下午坐在街角喝咖啡、晒太阳、聊天,你的心里会向往、会感叹,人活着究竟要些什么?梧桐树和水杉长得可快了,可是又有什么作用呢?千年之参的功效谁都知道。

不知何时起,我们的课堂也开始小步伐、快节奏了,上课常感觉来不及,课的引入一闪而过,概念的得出没有经历必要的过程,例题讲解匆匆了结,学生练习一遍一遍,学生还未完成就开始讲解,为的是一节课能容下大量的知识,于是课堂中少了思维、缺了学生的参与,也许提高了成绩,但这好比是“轧米胖”,到最后还是要缩水的。

一般来说,人到中年了,生活节奏总会慢下来。毕竟精力与激情都不如从前了,可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却又有相应的杂事,工作上的,自家孩子的,家里老人的,也许还有意想不到的不期而至,每天总要不停的忙碌着,那怕体检也是等单位里安排了才去,而其实这个年龄的人在健康上已经有风险了,所以有同事说起,现在觉得对体检有点恐惧感了,以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确实如此,一方面,身体的感觉不如以前自信了,另一方面,听到的体检消息也是有吓人之处的时候的。

前两天,在朋友的微信中看到一篇文章《有时,我也想做一回“闲人”》。是啊!悠闲成为一种奢望。

如文中所说:多想,偶尔,就允了自己,让平和之气在心田滋生蔓延,让生活从喧哗走向宁静,在那份飘然的流离,散淡的逍遥里,感觉自然的本心——回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