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伪圣地”
古人这样解释“朋友”的含义:“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千字文讲记》上如此解释:在上古人类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见不到大海,贝壳很稀有,故此以贝壳作为流通的货币。贝壳上打洞,用绳子穿起来,五个叫一系,二系叫一朋。老友来了,在脖子上挂两串贝壳去喝酒,就叫"朋"友。总之,朋友,是志同道合的人,交谊深厚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不仅可以喝酒,还可以谈论人生,交流文学。久了,就成了固有的圈子,就有了朋友圈。
人生有暖,冬天不寒其实朋友圈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已有之。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由于司马氏统治者采取血腥的高压政策,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他们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七人常聚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纵酒高歌,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思想上崇尚老庄,追求自由,不附权贵,与趋炎附势的世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竹林七贤”之贤名从此流传。也成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倾心向往的精神家园。
可是,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当朝执政者司马氏所不容,并在司马氏的迫害下分崩离析: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仕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投靠司马朝廷,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功名心最盛,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经八王之乱,仍不失其位,可谓明哲保身。
“竹林七贤”从最初的共慕庄老,专玄学而鄙权贵,到后来嵇康的广陵绝响,阮籍的佯狂避世,直至七贤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他们以各自的人生轨迹诠释了理想、现实、生命的复杂含义,更多的是无奈。
如此看来,“七贤”之名有待商榷,他们曾经的志同道合终经不起现实的考验。“贤”人尚苟且,况俗人乎。
心若相通,古今可越于是,想想当下的“朋友圈”,一切不理解都能理解。多年失联的同学突然活跃了起来,在微信、QQ双圈齐放,聊往事、谈过去,说说同桌的你,夸夸班花的她。于是乎,聚会成了大家最迫切的愿望。于是乎,一翻忆苦思甜之后,酒酣耳热之际,主持人宣布这周末儿子升学(或女儿结婚)。水到渠成。
无奈!
周末过后,朋友圈安静了。
只剩无奈!
当年的好兄弟,只剩下了称呼。
朋友圈,圈住了市侩,黯淡了朋友。总有一些不甘于黯淡的“朋友”试图为“圈”涂抹亮色。看,某君在微信朋友圈里有感而发,“年龄大了,学会看淡了,懂得了顺其自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各位“亲”慷慨赐赞。“朋友圈”是“净土”,这块净土承载着世上最纯真的友谊,可以安放最纯真的灵魂。这份纯真的灵魂是不能离开这块净土的。两分钟后,评优选先大会上,再看“某君”为争一席之位,这位“亲”不惜与夕日好友反目,言词激进以至面红耳赤。令刚赞过的“圈”内“朋友”侧目。“别人怎么看你,和你毫无关系。你要怎么活,也和别人毫无关系。”一位仁兄不知在网上何处摘得此句,甚是得意,于是,放之朋友圈后引来无数点赞。殊不知,这位仁兄刚刚扒完同事隐私,更添枝加叶,甚至无中生有,谣言中伤。只想问问:你要怎么活,和别人毫无关系;可别人怎么活,和你又有什么关系?本来满满正能量的一句话,到他这里硬是正不起来。
凡此种种,不再赘述。我只想问问“某君”与“仁兄”,如此表演,不累吗?又置朋友于何地!哦!明白了:朋友圈,与朋友无关。
如今的诸多“朋友圈”既无“七贤”之名望学识(如阮籍,山涛),亦无“七贤”之操守抱负(如嵇康)。魏晋风骨尚抵不住现实的残酷,安求无风无骨何!
岁月静好,浅喜安然,即是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