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文化苦旅》之感
2019-01-02 本文已影响5人
时光如简
虽然之前读过《文化苦旅》,但没有巴金百年这个章节。在我看来,秋雨先生的用意或许是对一个文学家的一种祭奠缅怀,也或许是一种敬仰吧。
文化的传承,是需要我们一代代认认真真的去接收的。它不仅仅是历史遗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一位位文人呕心沥血所著的文学结晶。
读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巴金,你会心疼,会愤怒。或许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待曾发生的一切,所阐述的言论,或许在他人看来只是一愤青吧。对于历史,我是挺感兴趣。但当你真正的去了解了,那些政治背景下的左右不一,个人独断时,你会发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那些愚昧的,带有沉重枷锁思想的人,竟是那么可怕。
我不喜欢文革那个年代,虽然我们不曾亲身体会。但也能真真正正的去了解过那个年代,小则是对文学家,对政治家的迫害和打击。大则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个沉痛的“洗礼”。这个“洗礼”,则使整个国家倒退几十年,让一个民族在新时代的步伐中远远落后于世界舞台。以至于后来用了很久很久的时间和精力,去恢复这场“灾难”。
中学时代,也曾看过巴金老先生《家》《春》《秋》,朦朦胧胧,似懂非懂吧。反对老先生本人则了解甚少。读完秋雨先生笔下的巴金之后,一则敬佩老先生的人品,一个堂堂正正,敢于在那个年代的打压下直言不讳的人。真的是为后人做榜样。二则敬佩先生的态度,不单单是对文学的一种态度,更是对他人的一种亲力亲为的态度。在年事已高,住院修养期间,依旧认认真真的评阅他人寄的文章。这种态度,真的不易。
一个名人,他不仅仅是在名气上出名,更是在为人处世,精益求精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他的“名”。
百年巴金,对中国文学史来说是一种福气。这种福,来自于老先生的文学素养以及精神的一种福。也为中国文学留下了一笔浓重的色彩。